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老年》,[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孟玉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8月第一版,98.00元
■缪伶超
法国当代思想家、文学家波伏瓦以《第二性》享誉世界,但她还有另一部经典《老年》鲜为人知,直到今年简体中文译本才在国内出版。
在《老年》开篇,波伏瓦讲了佛陀的故事:佛陀还是王子乔答摩·悉达多的时候,一直被父亲囚禁在华丽的宫殿里,养尊处优,不知道人间疾苦,有一次他逃了出去,坐马车在外巡游,见到一个佝偻、羸弱的人,满脸皱纹、头发全白、浑身颤抖、拄着拐杖,他大吃一惊,车夫告诉他:这是一个老人。悉达多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成为他觉醒的起点。
波伏瓦感叹道:“佛陀之所以能在一个老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是因为他为拯救苍生而来到世间,要承担起人类的所有状况。”
存在主义在这一刻与佛教产生了共振,波伏瓦虽然不是神,但她秉承的存在主义理念与佛陀殊途同归,两者都是直面生存本身的困境,也都要承担起人类的所有状况。波伏瓦作为“介入”型作家,在《老年》这部论著里思考的也不是自己的老年,而是全人类的老年。
普通人没有佛陀的智慧,竭力逃避自己的未来,不愿意面对衰老。有多少年轻人曾信誓旦旦地说:没必要去想老了以后的事,我在老之前就会死掉;“童颜针”“少女针”等微整形的命名方式清晰地反映出对年龄的歧视,进一步强化社会对衰老的负面看法……正如波伏瓦所说:“对于社会来说,老年就像是一个让人羞耻的秘密,谈论它是不体面的。”
老年甚至比死亡更难以接受,因为我们知道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死亡的概念并不陌生,“死亡存在于每个人,如同果核存在于每一颗果实”(里尔克语)。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将死亡翻来覆去地书写和升华,而老年人显然不受文学家青睐,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世界里是缺失的,即使有也只是陪衬和丑角。
波伏瓦分析了这种漠视和厌恶背后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说,衰老会带来身体机能上的衰颓,老年总是与无能、丑陋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大部分人对此心怀恐惧。这种恐惧在原始部落里尤其明显,原始社会褒奖与活力、生命力相关的年轻,憎恶与折损、不育相连的老年。波伏瓦指出:“老年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以及人赋予存在什么样的意义。反过来说,一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明白无误地揭示其真正的原则和目的,尽管这种态度往往是可以被掩盖的。”其实在19世纪以前,“贫穷的老年人”几乎不存在,因为这类人的数量很少,能活到老年的都是特权阶级,只有掌握大量财富或身居高位,才有可能颐养天年;从19世纪开始,得益于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寿命有了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数量快速增长,但工业革命带来的观念变化,却让老年人沦为纯粹的他者,老年人不再是人,处在人的边缘,变成了“负债”,或者说“一张闲嘴”。毕竟,资本主义的核心驱动力是资本积累和利润最大化,衡量一切的标准是“经济效益”和“生产率”,人变成了一种“资源”,这种价值观也渗透进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年人在劳作了一生,被剥削殆尽后,成为累赘,陷入悲惨的境地,波伏瓦一针见血地指出:“剥削者关心的是分化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团结,使得后者的利益无人维护。”人们根据自身的阶级和阵营的利益塑造出关于老年的概念,阶级问题被巧妙地转化为了代际冲突,从而掩盖了其剥削的本质,在年轻人眼里,老年人变成了“享尽红利的一代”,可以每天拿着丰厚的退休金跳跳广场舞,挥舞着彩色丝巾游览大好河山,而自己背着房贷每天打卡当牛马,还要担心未来养老金能不能有着落。
年轻人和老年人,前者是未来的老人,后者是过去的青年,他们本应是天然的同盟,现在却分崩离析,加剧这种漠视和拒斥的正是真正制造了这场困局的、那个隐藏在幕后的利润分配机制。
就像在《第二性》里,波伏瓦解构了关于女性的种种神话,《老年》也详细分析了从外部视角来看社会赋予老年人的形象:老年既是硕果累累的秋天,又是冰封雪冻的冬天;既是美丽的黄昏,又是凄惨的垂暮;老年人有时候是经验丰富的智者,有时候又是迂腐的老顽固……我们会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寿多则辱”。这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刻板印象代代相传,既反映出我们本能的恐惧,也折射出社会教化的结果。
老年人要么是德高望重、笼罩在光环里的圣人,要么堕落为疯癫的老者,为人耻笑。这种僵化的分类无视老年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复杂性和主体性,否认老年人有一个过去,身上延续了之前同样的优点和缺点,与年轻人有同样的情感、欲望和要求。
波伏瓦在《老年》里关注到了老年个体的命运,尝试从他们的自述中探究衰老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篇篇日记和一场场访谈,为我们呈现出老年人眼中的世界起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了解老年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和形象,如何处理自己与时间、与行动的关系,如何调整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她特别提到了老年人对习惯的执着,哪怕这个习惯毫无意义,有的人会因为经常玩牌的那张桌子被占了而大发雷霆或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是他的生活正在失控,为了抵抗内心的焦虑,必须自我防御,“习惯给老年人提供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安全感,透过习惯,他知道自己是谁。习惯向他保证明天会是今天的重复,从而保护他免于焦虑”。
理解老年人的内心活动和身心变化,能帮助我们打破关于衰老的单一、负面叙事,呈现更真切、更全面的老年图景。老年人不再是一个个简化的符号,或是一串串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有故事的人。
现今的消费主义和媒体文化总是将“年轻”与“活力、美丽、消费力”绑定,并将其塑造为唯一的理想状态。反之,“衰老”则与“无用、失去吸引力”画上等号。老年人的自然生理现象(皱纹、白发等)变成一种需要被掩盖、被治疗、被对抗的疾病,人们常用“您一点也看不出来有那么大岁数了”作为对老年人的最高恭维,背后的潜台词是“年轻比年老更有价值”。
波伏瓦正是想借《老年》一书让我们重新思考老年,重新思考人生,她在该书出版后接受加拿大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老年》这本书能帮助成年人和年轻人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老年人,由此换一种方式来对待他们,也希望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他们会以现在这种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