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lv1.neamco.com/gmw/videoroot/2018-10-24/1540341451512.mp3
【光小明的文艺茶座•声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交流需跟进
导语:“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间文化交流互为表里。文化交流首先要实施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以此为文化‘走出去’做前期宣传、提供范例。但后续的民间交流必须及时跟上,否则前期宣传就失去了意义。民间文化交流是普通民众最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直接、最质朴、最有趣、最容易让人接受。”近日,南京大学非洲所副教授、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刘立涛与网友们分享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民间文化交流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光明网: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在促进民间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立涛:“一带一路”是推动世界发展模式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它的有效实施,必将极大地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一带一路”提出了民心相通的目标对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它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制度与机构保障。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大量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定,以及简化签证手续等等便利化措施,有利于减少民间文化交流中的制度障碍与隐形壁垒。截至2017年,中国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0多个文化中心,其可成为向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资金保障。“一带一路”峰会中,中方提出了3年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这其中就包括民间交流的项目,如幸福家园、爱心助困、幸福助医等项目。
三、智库保障。智库就是思想库,是现代国家决策的一个重要的智慧工具。智库交流也是民间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智囊作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方面还宣布了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国际智库合作项目,给智库合作提供极大的支持。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智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库交流会日益增多,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交流机制对于开启民间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四、社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的支持保障。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响应,也得到了沿线国家社会组织或NGO的响应。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宣告成立,有160多个中外社会组织或NGO加入其中。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还与90多家国内社会组织共同启动了《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社会基础。
光明网:有媒体分析,相比于国家层面的学者互访、艺术团访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民间文化交流上略显不足。对此,您怎么看?
刘立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间文化交流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文化交流首先要实施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项目,比如文化年、艺术展、主题晚会等,以此为文化“走出去”做前期宣传、提供范例。但后续的民间交流必须及时跟上,否则前期宣传就失去了意义。民间文化交流是普通民众最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直接、最质朴、最有趣、最容易让人接受。
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民间文化交流上略显不足,在我个人看来基本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经济上的制约,这也是民间文化交流不足的主要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较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民间的交流自然有限。
二、中国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文化差异较大,文化认同度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民情、风俗丰富多样,这种异质性文化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
三、沿线国家与中国经济交往有限。即使贸易额较大,但可能只是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交易,与一般民众生活联系较少,民间对中国的了解有限,缺乏对遥远中国的兴趣。
四、相关国家国内治理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矛盾突出,导致治安形势不佳。中国民众不愿意前往这些国家从事商贸、旅游等方面的活动。五、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缺乏开展民间交流的主动性。中国企业通常基于收益、安全与管理等方面考虑,对员工生活空间有一定的限制,再加上习惯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主动发起的民间交流相对匮乏。
光明网:您对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民间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刘立涛:在促进民间文化交流方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与制度安排,促进民间文化交流。比如,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具有很大的潜力。孔子学院可以借鉴法语联盟运作的经验,在组织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充分扮演好在相关国家的中国民间文化大使的角色。
二、中国现在每年向各国派出青年志愿者,但是有许多志愿者到所在国家活动时间太短,有些纯粹是为了拿一个海外经历证书,往往还没有与当地人熟悉,就回国了。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国的“和平队”学习,鼓励年轻人作为志愿者到这些国家工作个一年半载,真正地与当地人建立起密切的交往关系。
三、从援助资金中合理进行项目分配,让中国年轻的志愿者参与到惠及当地民生项目的具体实施中。甚至一些小型民生项目,可以由中国志愿者与当地社区合作组成团队,共同进行实施。从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每年援助给“一带一路”国家的资金规模并不小,这样做是完全可行的。
四、利用中国企业承包大型项目工程的机会,主动推动民间交流。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都是重要的工程承包者。这些大型项目往往施工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除了与政府打交道外,很多时候还得与当地社群打交道,这本身就是一个民间文化交流很好的机会,中国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在进行工程施工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不要只做“经济动物”。
五、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人才的培养,深化对这些国家的研究,培养熟悉这些国家的国情民情的语言人才。必须承认,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缺乏系统性研究,对单个国家有深入研究的专家较少。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中国对相关国家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缺乏能够提供政策支撑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成果,无法找到打开通往民心的钥匙。
六、利用科技力量,促进民间文化交流。实地文化交流当然最好,但是在缺乏经济能力时,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大大节约民间文化交流的成本。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信息时代,手机价格与通讯资费的降低,使得手机在许多国家已成了人们的标配。非洲许多国家的网络流量费都远低于中国。手机流媒体已成了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间文化制成流媒体节目是一个较为经济可行的交流方式。
监制:张宁
编导:张倩、李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