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lv1.neamco.com/gmw/videoroot/2019-01-18/1547806918031.mp3
【光小明的文艺茶座】改革开放40年•中俄文化交流向融合化发展
导语:改革开放40年来,中俄文化交流呈现出何种发展态势?“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俄文化交流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中俄文化交流今后将会如何发展?日前,光明网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庆新。
光明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请您介绍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发展情况。
蓝庆新:中国在1978年开始,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到今年已经40年了。中俄由于种种的原因,在1989年的时候才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紧接着前苏联解体变成了俄罗斯,俄罗斯也进行了政治、经济的转型。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中俄两国的崛起,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滞后于经贸交流的局面要逐渐的改变,甚至要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经贸交流的更紧密化。
光明网: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与中国在文化产业、教育、旅游等交流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故事吗?
蓝庆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的倡议,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民心相通”。如何实现民心相通,这几年,中俄在文化、旅游、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值得分享的工作和经验。
首先,中俄在文化交流上越来越紧密,尤其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俄合作拍摄了电影,比如《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等。
2017年中国有150万人次赴俄旅游,增长比较多也比较快,同时中国也是俄罗斯最大的海外游客来源国,俄罗斯到中国旅游的游客在2017年也达到了23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9.5%。俄罗斯评比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游客第三喜欢旅游的国家。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举办,也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赴俄罗斯旅游、观赛,直接推动了中俄旅游业的发展。
中俄双边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国在旅游方面采取的有利措施。首先中俄互办旅游年,通过旅游年主题的设置,吸引了双方大量旅游产业的合作和游客的往来,也吸引了中俄民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其次中俄两国采取了旅游签证的便利化措施,对团队旅游采取免签的措施,同时简便了手续,缩短了时间,也深受中俄游客的欢迎和喜爱。
此外,两国的旅游业也不断增加新的元素、新的主题。比如俄罗斯在中共六大会址搞了一些旅游项目,也带动了很多到俄罗斯旅游的中国游客,到中共六大会址进行参观。
中俄在旅游业方面是存在着互补性优势的,比如说中国的亚热带和热带的风貌,像中国的三亚,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俄罗斯游客进入;俄罗斯的大陆性气侯,冰雪北国的风光,也吸引了许多中国游客的目光。
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俄在教育交流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效,目前中俄双方的留学人员已经有7万人,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10万人。现在俄罗斯的很多大学和中学在中国也成立了一些教育联盟,吸引双方的学生以及其他人员进行培训交流,或者是学位交流。
到2017年底,中国在俄罗斯的孔子学院(学堂)已经有22所,这也方便了中俄两国教育的发展。
光明网:您认为中俄文化交流今后将会如何发展?
蓝庆新:下一步,中俄的文化交流可能成为推动中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化更加深化,同时建立中俄的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文化交流可能要起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俄的文化交流实际上可能要向更加融合化发展。向什么样的发展去融合,就是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文化与教育相融合,文化与现代科技、互联网科技、信息经济相融合。以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多样化的文化作品形式来吸引两个国家的消费者去关注、去消费,通过这种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手段来推进中俄双边文化交流进一步的深入,也使文化能够承载起促进中俄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
光明网:提起俄罗斯歌曲,很多人会条件反射的想到《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今年正值《喀秋莎》创作完成80周年。俄罗斯经典歌曲那么多,但很多中国人只认《喀秋莎》,您觉得是为什么呢?
蓝庆新:像《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样的作品,受到了当时很多中国人民的欢迎,一直到现在也是经久不衰的,他们所体现的慷慨激昂的旋律,实际上是与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直接相关的。爱国主义题材和英雄主义题材,实际上在世界上始终都是永恒的。每一个国家的观众,或者人民都不会拒绝这样一种题材。
监制:张宁
策划:张倩 李方舟
现场统筹: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