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虹雷
元宵节,在深圳当地人心目中是个民俗大节,蕴涵着悠久而丰富的民间文化。这个农耕时代传承下来的农事节俗,最大的特色是“闹元宵”。一个“闹”字,生动地道出本地之风俗和人们过节的情趣。如果说春节过的年,是带“静”地享受一年劳动成果和欢乐,那么,元宵则是“闹”的年,将过年余波在“动”中延续,尽情欢度后,“年”才划上圆满的句号。
深圳当地人如何“闹元宵”?一是热热闹闹地做“茨菇丁”,二是欢欢喜喜地在祠堂上灯,三是快快乐乐地“斗花灯”。元宵节前后三天,人们走亲戚、访友人、游春郊、打秋千、品擂茶、食汤圆、上花灯、猜灯谜、看大戏、对山歌、舞麒麟、舞鱼灯、舞醒狮和举行开灯茶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气氛热闹非常。
热热闹闹做“茨菇丁”
正月十五,老深圳人谓之“散年”,是做年接近“尾声”的又一个“高潮”。在这大地回春的第一个良宵佳节,人们不忘祖数典,除了准备三牲、香烛、水果外,不少人还带上烧金猪和在家做好的“茨菇丁”去拜祭。
所谓“茨菇丁”,就是炸煎堆(小吃)时专门做几个小煎堆。在小煎堆的上方特意揑个小角柄,像小男孩特征,专作祭祖之用。由于小煎堆的外型像带把的茨菇,故称为 “茨菇丁”, 当地话寓意“添男丁”,寄托家人及族群的希望。元宵节前两天打早,不少农家,有人做“边米”(米通),有人做“禾花糰”(爆谷花),有人做“圆仔”(薄撑条和粉做成的小汤丸)。特别是做“茨菇丁”时,一家人忙碌地围在一起,有人搓米粉,有人煮糖浆,有人开油镬,有人用个小粉团吹成小圆球放进油镬里炸,满屋飘香,热热闹闹地拉开了元宵节的序幕。
欢欢喜喜祠堂上灯
元宵节的重头戏莫过于“庆灯”仪式。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载:“元宵,张灯作乐。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庆灯’。”
“庆灯”,即点灯,寓意为添丁。正月十三日开始,谓“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收灯”,十七日为“罢灯”又称“残灯”“阑灯”。
1924年《宝安学会杂志•本邑北路风土杂记》载:“凡生子者,于正月十五日,在太祖祠,点纸扎花灯一盏,是日由太祖公款,每丁给以猪肉茨菇,使之办席,设太祖祠,凡十六岁以上者,皆得来饮,谓之‘担灯锅’;绅耆席,则归公款备办。是晚,添丁者又具海味腊味,邀人饮酒,达旦不休,谓之‘饮灯酒’。”
无论是深圳广府人还是客家人,每到正月十三则准备在宗祠开灯,凡生子家庭必备红头绳1条、煎堆1盘、上肉1块、生葱芹菜各1棵,茨菇、芋仔、发菜、蚝豉各少许,以及香烛、白酒、茶水等物品,到祠堂拜祭祖先和土地公。祠堂里唱礼的“礼生”告知先祖谁家生男丁的姓名和出生日期。男丁家人上灯后,每天上午到祠堂上香、添油,让祠堂里的油灯在圆灯前不能熄灭。男丁自此记入族谱。
福田区沙尾村还有“灯头”和“吊猪仔笼”的独特习俗。沙尾村莫氏是明洪武期间从河北辗转到此立村的,面对人员稀薄,添丁旺族是村中大事。村民把当年出生的男婴称为“灯头”,按莫氏族规,要有两个以上“灯头”才能举行点灯仪式。若果那年只有一个灯头,则只能“吊猪仔笼”。“猪仔龙”是用竹子编成、形状像一个没有底的大箩筐。这本是族人用来圈猪仔的用具。所以,“吊猪仔笼”这种仪式的寓意,就是希望来年莫氏家族新添的男丁不要像今年这样只有一个,而要像下猪仔那样,越下越多,表达村民对人丁兴旺的渴望。
深圳本土客家人,凡添新丁者也是到老祖屋的祖公厅点花灯。点灯日宴请亲友,名曰“饮丁酒”。酒席沿袭传统“九大簋”,即以九味菜餸用九个大碗上席,象征长长久久,乡人称之为“九子碟”,取“九子登科”之意。亲友饮宴祝贺时送的礼物多为衣料、食品、玩具,加上甘蔗或柏树叶,意思祝愿男丁节节高陞。傍晚,将灯点亮系于祖公厅副梁上,在族长主持下敬祖,放鞭炮,甚至请戏班唱大戏。“上灯”点至十六,才由灯主再祭拜一次后取回,称为“圆灯”。
添了丁的家人,按惯例煮好一锅或咸或甜的汤圆,分给来祠堂拜祭的人和邻居吃食,分享福气。这种隆重的习俗,把我国的祭祀文化和孝道礼仪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往我们曾片面地斥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这是我国各姓族群繁衍的正常心理诉求,是千百年来社会内部凝聚和谐的基石。
快快乐乐斗花灯
深圳当地人除了点灯外,还有带赏灯、耍灯之俗。耍灯的重点是猜灯谜。据载,二三百年前南头和大鹏两座古城,内外高悬灯笼花灯,主要街口或门楼扎花牌装饰,全城“张灯作乐”。大户人家还请人用竹篾编扎精巧的走马灯、纸角灯,赏灯祈福。平民百姓花不起钱买漂亮的花灯,就在乡间就地取材,自制萝卜灯、柚子灯、椰壳灯、纸皮灯和竹筒灯,吃过饭后提着灯笼,穿街走巷追逐玩耍,也充满山村野趣。沿海一带有钱的大村庄或“夹钱”(集资)或由大财主做东,请戏班,演粤剧,看大戏。
青年男女趁元宵月夜,出来看花灯,听粤曲,会友人,约情人。读书人也不失时机,饮酒品茗,相聚对仗楹联、猜谜语、吟诗词、挥毫字画。
随着深圳建设的发展,全国各地大量移民深圳,也带来东西南北的闹元宵风俗。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划旱船、逛庙会、变脸技艺、化妆巡游,举办社区文艺晚会,所见之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加上本地舞布龙、舞麒麟、舞纸龙,包括沙头角的鱼灯舞、蛇口渔二村的开丁(灯)节等等,都赋予元宵节浓郁的文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