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中山音乐堂总经理徐坚访谈
作者:李红
徐坚,中共十九大代表,资深剧院管理、演出制作人,北京保利剧院京津冀事业部总经理、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总经理、首都剧院联盟理事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协会常务理事。二十多年的剧院经营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打造了“打开艺术之门”、“中国古琴雅集系列音乐会”、“紫禁城古乐季”等系列文化演出品牌。
多年来致力于中外艺术家的合作交流,2016年荣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记者:徐总您好,今年是中山音乐堂重张20周年,也是您在这里工作的20年,请问您个人的成长和成就是否获得了北京这座古城的滋养?有哪些关联呢?
徐坚:1996年,我来到北京开始从事剧院管理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在此之前,我原本是天津医科大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在许多人眼里,大学教师工作平静、安逸。但我还是喜欢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也可能跟小时候练排球有关。
坐落在紫禁城园林中的中山音乐堂是很有历史的一个剧场,始建于1942年,是老北京最早的剧场之一,从一开始的露天剧场到半露天,再到如今的专业音乐厅,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199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斥巨资重新翻建音乐堂,1999年4月重张。从那时开始,我就在这里工作,至今整整20年。
我是与中山音乐堂共成长的。这些年在剧院工作的过程中,见证了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最早的时候,音乐堂没那么多演出,如今的上座率和收入相比十几年前翻了几番。二十年来,音乐堂见证了北京观众文化需求变化的历程。比如这些年来,音乐堂的会员看演出、听音乐会成了他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特点。我的职业生涯以及我个人取得的成就都是因为在北京才得以实现的。
剧院是搭建艺术家和观众交流的桥梁。如何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传递给观众,如何给大家营造非常好的欣赏环境,让观众和艺术家能互相感受到彼此。这是我在北京从事这个行业非常幸福的事。
记者:您刚才说见证了北京观众文化需求变化的过程,那么近年来,观众的审美品位和审美需求有哪些变化呢?
徐坚:北京的观众越来越专业,一开始大家会担心听不懂交响乐,会不会睡着?但通过这么多年丰富多彩的演出,大家已经把文化的消费和欣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变化。
而且,在国外的剧场里,看到更多的是白发族。但是我们剧场里年轻人非常多,非常有活力。这是我们和国外艺术家一个共同的感受,也让很多国外艺术家特别羡慕。
我们的文化是多元的,我知道周杰伦的演出一票难求,但是现在民乐演出,包括古琴演出,经常也是一票难求,就说明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种文化产品都有需求的市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
记者:您作为资深的剧院管理者,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有何看法和建议?
徐坚: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而散落在北京城的一座座极具影响力的剧院剧场都堪称一处处醒目的文化地标。剧院不仅把艺术家的创作、观众对美的向往融合在一起,也是中外交流的碰撞和契合点。
剧院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第二,我们的品位所在,你要筛选,为大家提供什么品质的演出。第三,我们的良心所在,我们为很多孩子做艺术普及活动,因此内容选择非常重要。
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打开艺术之门”已经坚持了20多年,我们和所有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一起见证,有的人从当年还是中年、青年,走到现在已经满头华发了。每年假期大家一定会如约而至,来给孩子们呈现最好的艺术。文化自信、自强应该从孩子抓起,应该让孩子能够从小体会到传统文化各方面的艺术,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如今,“打开艺术之门” 作为北京非常著名的文化品牌,已经在全国50多个城市的保利剧院落地生根了,暑期大家全都要做“打开艺术之门”,让全国更多的孩子能够打开“艺术之门”。
记者:在扶持文化发展上,您有哪些看法和建议呢?
徐坚:原北京市文化局这几年出台了很多政策,一方面是让观众能够更方便的走进剧场,一方面是让更多更好的剧目呈现给观众。比如,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建立,就能让更多的优秀剧目得到政府的支持,更好的呈现在舞台上。还有首都剧院联盟,也是政府扶持的一项低价票的惠民政策。北京市政府从2012年到现在,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鼓励剧院主办单位,把演出票价降下来。要求参加活动的演出1/3的票价在一百元以下,这是非常大的力度。因为降低票价,主办方售票上会有一些损失,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支持。最后的效果是上座率提高了,老百姓受益了。 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是有使命担当的,我们这个行业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打开艺术之门”是一个公益品牌,它一直都保持非常低的票价,最高只有100元,但同时也为我们培养了很多观众,不能急功近利,这和培养人一样。
另一方面,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好的艺术团体、好的角儿都愿意到北京来发展,这毋庸置疑。但如果都集中到北京,怎么协助大家共同发展?
利用文化中心各方面资源,带动别的地区艺术和人才发展,北京责无旁贷。今年,“打开艺术之门”依托北京的中心优势资源,让北京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在京国家级院团也参加在天津、保定、衡水、唐山剧院的“打开艺术之门”。北京京剧院走出北京,在武汉、长沙、烟台、唐山、保定、衡水带来了精彩折子戏演出和夏令营,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全方位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您说到剧院也是中外交流的碰撞和契合点,中外文化交流中您有哪些感触?哪些演出让您印象深刻呢?
徐坚:这些年,中外艺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北京能经常欣赏到世界一流艺术家们的演出。中山音乐堂与外国艺术家打交道,除了把他们精湛的演出带给中国观众,更多的是在与艺术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宣传中国,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艺术家。
记得前几年一位法国的艺术家没来过中国,以为不太安全。下飞机后,他特别紧张,不敢主动说话做事。慢慢地,随着演出中的交流,我们也陪他到处看看,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说中国好现代化,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回去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同行,更多的艺术家愿意来中国演出。
2017年9月,保利集团和美国旧金山歌剧院合作最新制作的歌剧《红楼梦》在美国、香港、北京、武汉、长沙演出,这其实是以创新的形式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歌剧这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
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各个国家的人民能够了解、能够听懂,艺术是个非常好的途径和方式。
记者:您认为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徐坚:近年来,保利文化与法国、波兰、德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展开了深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项目和活动。法国驻华使馆每年都举行“中法文化之春”活动,将法国文化艺术项目介绍给中国民众,促成中法文化艺术界之间的共同创作。中山公园音乐堂是中法文化之春活动的创始合作机构,并与法国使馆共同创办了紫禁城古乐季和琴台古乐季的品牌,开创了中国古乐音乐演出的先河,带动了中国的巴洛克音乐热潮。其中如巴洛克舞蹈、木偶滑稽剧等形式,都是该形式的中国首演。
以色列驻华使馆鼓励他们的艺术团体来中国,政府支持和商业运作相结合。大使馆拿出固定的预算,用于邀请以色列艺术家来华演出。比如中山音乐堂根据市场需求,邀请以色列艺术家,以色列大使馆资助艺术家国际旅费,由我们进行商业推广。
目前阶段,我们的许多文艺演出团体在“走出去”时,还没有真正进入完全市场化运作,与专业的演出经纪机构合作运营的比例还不高。演出团体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寻求市场运作途径,怎么进入当地主流剧院?如何吸引到当地观众?如何与当地优质的演出经济机构洽谈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让更多有中国特色代表性演出,通过成熟的推广方式进入当地观众的消费兴趣领域,这些是亟需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走出去”的演出节目制作应该要有远期规划,与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协调,早做准备,许多国外剧院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就已经安排好演出,这就需要演出院团、节目制作方要有长远规划,适应国际演出行业的规律,培养与世界接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