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保护历史文化符号,创造文化发展空间
——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小可
作者:沈晓霞
李小可,江苏省徐州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
记者:李老师,您扎根北京,有非常多描绘北京的作品,想请您谈谈对首都文化的看法。
李小可:在我看来,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首都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魂。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和特色鲜明的京味儿文化是首都文化的重要部分。
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故宫、颐和园、天坛、四合院、胡同、宫墙下的杨柳、皇城外的红墙、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都深深烙印着北京历史文化的印记。
很多东西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与历史痕迹,并连接着人民的精神与情感,他们有着完整的审美境界与鲜明特征。我创作的“水墨家园”之北京系列作品, “水墨”是一种语言方式,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特征,“家园”是我们所处时代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具有东方特征的传统文化。我以我的水墨语言来表现那渐渐逝去家园的浓烈印象与记忆。
历史文化符号,不仅是物质遗迹的留存,也是非物质生活方式的传承。风车、糖葫芦、抖空竹、放风筝、京味儿小吃,还有胡同里的三轮车、什刹海的夏天、老北京城墙上的雪,这些无一不是北京历史文化环境的映像。我画了非常多古都北京的雪,《神路街的雪》、《宫雪》、《京雪》、《晴雪》……每一处的北京城,在雪的衬托下,都透漏着古都的静谧与历史的气质。很多人说,北京平常看到的是一番模样,一场雪之后,北京瞬间变成了北平。一场雪,把北京不止是拉回到“北平”,而是更早远的皇城北京。
李小可作品:《神路街的雪》 2008
每年春节的庙会,虽然热闹,而真正民俗和文化的东西却少了很多。很多人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符号都丢掉了,民间剪纸、鱼灯、各种挂件,这都是北京过年的历史文化记忆。如果没有这些符号和记忆,那北京的年也就变得索然无味。
记者: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该如何传承这种历史文化符号?
李小可:城市的建设发展要与文化保护有机结合,文化建设要保护好历史文化符号。北京在建设发展的时候,不能一味的专注于“建设”,重视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是简单的“留住”,如何保护历史、如何处理历史和现代的关系是每个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像保护老北京的四合院,不是简简单单把这个宅子留下来,四合院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居,是对北京历史风貌、民俗民情的一个承载,它装着一种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生活方式,可以相对完整的展现老北京的样子,既是今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外地人乃至外国人对北京的印象。作为生存在这个变革时代的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忘却昨天;必须面对未来创造明天。
记者:您从小生活成长在北京,您觉得北京的文化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李小可:我从小随父亲李可染居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这里被称为“文化大宅门”,那时候聚居着众多艺术传奇人物,李苦禅、李可染、董希文、张仃、黄永玉、吴冠中……在老北京的胡同里,他们“以艺为天”,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与北京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新中国“取消中国画”的民族虚无主义浪潮中,我父亲李可染开始尝试将中国画与生活联系起来,他从北海、颐和园开始,到后来与张仃、罗铭一起结伴到江南写生。写生归来后,他们在北海举办了写生画展,为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一股春风,也为中国画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些都与北京有着深刻的联系。
这些知名的艺术家,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北京,北京包容了不同风格、不同性格、不同来历的艺术家,同时又用厚重的古都文化滋养着他们探索艺术理想。
所以,我认为,北京的艺术家,不止代表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代表北京、代表中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交流平台,政府和文化机构,如何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空间,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
记者:在北京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您觉得应该如何提供更多的艺术发展空间?
李小可:首先,需要有相对稳定和宽松的政策环境。艺术需要交流、传承、创新,不像某些科学技术一样有一定之规,新时代的艺术家需要在北京这个平台上交流融合、探索创作,融合时代气息和国际信息,让中国的艺术走向国际。行政领导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也需要深入行业,了解文化的高度和深度,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需求。
其次,要大力发展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发展文化园区、创意产业园等,为艺术家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画院、美院等专业机构虽然对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专业的机构毕竟是少数。有更多一心追求艺术的人需要相对安定的创作空间,而这些人也是北京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政府应该从艺术家和北京文化发展的角度,保护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我一直坚信,“态度决定命运”,一个人对艺术的态度决定了他可以达到的高度;但“条件决定结果”,空想并不能换来结果。我作为李可染基金会理事长,珍惜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积极给予他们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各个文化机构,可以更多的给这样的艺术家提供环境,为艺术创作提供空间。
记者: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那您觉得北京应该如何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
李小可:一个是加强业内交流,培育专业化人才。我觉得,北京已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人才,北京的文化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人才。加强北京市文化行业内的交流,是发现人、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式。
另外,也要提高文化普及,提高大众审美。高度是极致化,广度是包容性。专业领域的交流,是高度的培养,而大众审美教育,则是文化广度的拓展,二者缺一不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京剧,至今依然每天听戏。我觉得,京剧和中国画一样,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天才大家的实践、探索打造出来的一套完整程式语言,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视角和表现形式,有极高级的审美和完整的形式规律,同时这种审美标准近乎是以DNA似的方式流传下来,使之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审美标准。
我们需要大众的文化审美教育,没有审美训练,大众如何判断什么是好坏美丑?提高北京大众的文化审美水平,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确是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包括美术,音乐、文学乃至民俗等等,对提高北京城市整体文化水平和中华民族审美水平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