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文化自信来源于创新 不做“啃老族”
——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
作者:郑芋
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参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等多项课题。获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一等奖(2010)、国家商务部"十一五"规划征文一等奖(2005)、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记者:很高兴您能够接受采访,您到北京多少年了?北京的文化在您的工作生活中都给予您怎样的滋养?有哪些关联?
厉新建:我个人来北京快20年了,但因为一直在旅游领域,所以文化方面的研究不多。不过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个人也受益良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文艺演出可能是其中最突出的。
记者:您觉得今天中国处在一个新的国际交往大格局中应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态度?文化自信怎样在文化传播中体现出来?
厉新建:在当今国际交往大格局中,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角色显得异常重要,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异常重要。为此,在国际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就不仅只讲我们擅长讲的,还要讲国际社会期望听的,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的文化故事讲出去、才能让国际社会听进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过程中,如何在国际化的话语体系、国际化的技术手段、国际化的元素符号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还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入境旅游因为能够让境外民众身临其境来体验中国文化,是最好的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但是如何在政策、产品、营销、服务、环境等整个入境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更多改变,未来。今天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不仅仅是要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而且还希望能够建立起稳定的文化他信,只有境外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记者:如何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追求文化的创新?
厉新建:第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深刻地理解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创新的基本前提;第二,要客观评价传统文化,避免误读,也避免赋魅,真正发现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部分;第三,要正确地理解文化,今天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不能够有“啃老族”的心态,不能一讲起文化就想起向老祖宗要资源,要正视现代社会文化创新、文化创造的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记者:对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您有何建议?
厉新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优化的需要,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文化准备的需要。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应该在促进文化理解、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文化自生、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方面积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第一,北京要加强旅游文化小镇建设,扶持文旅融合型共享经济平台。围绕北京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引领、业态聚集、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积极推进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包括云居寺等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资源优先推进。借助文化主题型知名旅游品牌和平台型旅游类企业充分发展共享经济,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发现机制和供求匹配均衡机制,让外国人、外地人在京旅行时能够象本地人一样生活。在北京礼物的产品创意、品牌优化、空间布局、资金支持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做深文化创意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做好相对低频的旅游世界消费与绝对高频的生活世界消费之间的有效融合,最大程度延伸北京文旅产业价值实现空间。
第二,北京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二元发展。既需要有面向普通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要有能够体现北京创意、北京品位、北京高度、北京温度的,面向高层次文化休闲需求、引领文化休闲消费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书店、图书馆等文化休闲标志性、高显示度、高辨识度的设施,可与房地产企业、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文化名人等加强合作,提供引导,加大支持。
第三,北京旅游演艺要走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模式。北京旅游演艺的发展要处理好旅游的演艺化和演艺的旅游化之间的关系。北京旅游演艺的发展的重点不是搞印象系列、盛典系列、又见系列,而是要特别重视各类剧场、音乐厅文化演出作品的旅游化发展问题,积极面向来京游客的推介,让已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北京很多文化性产品观众明显不足,而很多京外游客却并不知道这些演出的存在,尽管他们因为居住地没有这些文化消费条件等很向往这些文化产品。有必要形成“北京文化之夜”之类的品牌和“北京演艺荟”之类的小程序应用,引导北京文化演出产品与来京文化旅游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衔接。
第四,北京要加强文化休闲广场体系建设。除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的建设外,还要建设若干个具有创新示范意义和标签性地位的文化休闲广场,形成各种文化休闲元素的汇聚,在有效规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展现北京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成为北京新的、具有自生能力迭代能力的文化旅游吸引点。最终形成“休闲广场——中央休闲区——休闲城市”的整体架构以及中央商务区、中央政务区、中央休闲区和中央文化区的空间格局。
第五,北京要打造世界级的纪录片大奖。在现有北京电影节的基础上,挖掘北京成为全球性文化中心的潜质,抓住电影节专题的空档,研究设立全球性的文化纪录片评奖机制。设立奖项,奖励佳作,打造成为全球纪录片领域的世界级的活动和品牌,吸引纪录片领域的专门人才、先进技术,构建国际纪录片尤其是文化类纪录片的交易机制,同时也将该国际纪录片大奖活动打造成国际著名的旅游节庆活动。
第六,北京要建立“两微一端”之外更多元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利用北京多语种人才和音视频领域人才集中的优势,鼓励创作和传播展示北京文化元素的短视频,积极开发适应在多端传播的北京文化音视频资料,包括在北京出租车上尤其是面向京外、境外游客的车辆租赁企业所属车辆上播放,提高出租车、网约车等车辆司机向境外、京外乘客播放此类音视频材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司机在语言交流尤其是外语交流上的不足。
记者: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作为夜间经济的重点内容予以强调。您是文旅研究专家,对于北京市夜间文化活动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厉新建:抓住重点,用好存量,科学理性培育夜间经济消费,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消费业态。夜间经济不是24小时经济,也不只是灯光经济,更不是又要上马建设新项目。应着力于优化存量挖潜,形成夜玩(娱乐)、夜吃(餐饮)、夜购(购物)、夜学(研学)、夜消(消费)的体系。重点用科技优化演出供求对接的公共服务平台,做好来京客流导流工作,把填补北京那些“叫好”的文化演出剧院场馆空座率作为高雅夜间消费的突破口。重点抓好高水平演出的营销,填补北京周边城市高端文化艺术演出产品的“供给缺口”,吸引这些高端消费“进京”。试点博物馆的夜间开放和研学旅行相结合,打造北京“博物馆奇妙夜”等定制化系列品牌和“博物馆不眠夜”等标志性夜间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