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锐意创新 打造靓丽文化名片
——访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王全兴
作者:李莉
王全兴,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执委会主席、北京市西城区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1984年进入中央芭蕾舞团从事演员工作,曾主演《红色娘子军》、《雁南飞》、《祝福》(二幕)、《一千零一夜》、《卡门》等;在《天鹅湖》、《堂•吉诃德》、《睡美人》、《吉赛尔》、《鱼美人》等经典芭蕾舞剧中担任重要角色。1999年转入艺术管理岗位,主要负责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出运营、剧目推广、剧场管理、人才培养、艺术教育等工作。
成功将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鹤魂》等剧目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舞姬》等作品,搬上林肯中心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汉堡艺术节、墨尔本艺术节以及巴黎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等国际顶尖剧院和艺术节的舞台,极大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彰显了文化自信、树立了中央芭蕾舞团在国际舞台上的品牌形象。
记者:您什么时候来到北京?在您的成长经历中,北京给了您哪些艺术滋养?
王全兴:1973年,年仅13岁的我从哈尔滨被选送到北京进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注: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文化部将在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9所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1977年底后解散,各校恢复独立办学)芭蕾舞系(后为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校区在陶然亭公园北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5:30起床练功直到晚上9:30熄灯睡觉,如此坚持六年艰苦学习与训练,于1979年毕业并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开启了职业芭蕾艺术人生。
北京作为首都,其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堪称全国最肥沃的文化土壤与环境,所以作为文化工作者能在北京的文化氛围工作与实现自我价值,是无比幸运的。少年时代伊始就在北京的文化环境中熏陶成长的经历,确实为我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还在很小的时候老师们就经常带我们欣赏知名院团的芭蕾、歌剧、舞剧、交响乐演出,进入上世纪80年代,法国巴黎歌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世界顶级院团和艺术家更是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当帕瓦罗蒂的《绣花女》、小泽征尔指挥的《蝴蝶夫人》、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奥涅金》都成为可以近在咫尺即可汲取的艺术养分时,这种熏陶和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是同时期很难比拟的。所以,北京的文化氛围让我们不仅仅获得了芭蕾艺术体系的规范培养,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多种艺术涉猎与相通的知识架构与眼界,音乐、美术、戏剧等众多艺术门类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的根脉也尤为重要,我们也要大量接触中国传统戏剧,如京剧、评剧等。所谓“大音希声”,艺术相通的道理一直是被从小灌输的思想,尤其是优秀艺术家的表演,对自身的艺术成长大有裨益。这种民族化、国家化、时代化的艺术理念也一直影响我之后的艺术道路,譬如在我塑造《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角色时,我就从京剧艺术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尤其是结合“唱念做打”的舞台亮相、武打、人物“精气神”,以及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等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烙印细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尽管《红色娘子军》开启了中国芭蕾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之路,但是如何要将我们的民族芭蕾在国际上真正取得大家流派之风貌,就需要艺术家更深度地从中国文化土壤中汲取精髓,中国芭蕾只有在经过融入中国文化艺术基因的再次创造,才能真正在国际舞台的中央,自信起舞。
记者:文化艺术“请进来,走出去”充分体现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辐射力,中央芭蕾舞团这些年在文化交流中做了哪些工作?赢得了怎样的声誉?
王全兴:中央芭蕾舞团长久以来都担任着国家文化外交的重任,近年来的系列重要国事演出都获得了中央领导高度认可。同时,中芭也是中国文艺重要的国际名片。上世纪80年代,中芭接受哥伦比亚公司邀请在美巡演两个月40余场,引起巨大轰动,巡演的过程被拍成记录电影《中国芭蕾在美国》,影响深远。由此,很多欧美演出商了解到了中芭的高艺术水准,纷纷抛来橄榄枝,于是中芭与欧美众多知名艺术节与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09年后作为副团长我主管剧团“走出去、请进来”工作,中芭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商演,《天鹅湖》、《红色娘子军》、《吉赛尔》、《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世界经典剧目和中国民族芭蕾原创剧目开始大踏步走出国门奔向法国巴黎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爱丁堡艺术节、林肯中心艺术节、汉堡艺术节、墨尔本艺术节等,占领欧美地区顶尖的剧院、艺术节、演出季,为国际观众展现中国芭蕾艺术的时代风貌的同时,牢牢地将中国芭蕾的旗帜扎在国际舞台的核心地带。仅在2018年中芭“走出去”的足迹已遍及15个国家与地区,约700人次,展现32场艺术盛宴,于世界范围内讲好了中国故事,跳好了中国舞步。
2019年4月,我们赴日本东京演出《天鹅湖》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东京爱乐乐团为演出伴奏,日本观众反响非常热烈;6月我们又赴巴西演出一整月,在开幕式上,巴西总统夫人、多位部长、各国使节等三千多观众现场领略了中芭高水平演出,巴西总统夫人激动地现场讲话……今年,中芭的身姿已在新加坡、美国、葡萄牙、日本、巴西、德国等地的得以惊艳绽放,而多年的积累也让中芭得到了世界艺术界的高度认可并纷纷邀请,这让中芭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到了后年。
而“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则是“请进来”工作的代表。2013年启动的演出季直到今年已是第四届。前三届已经邀请了5大洲,27个国家,57家世界知名的一流院团,组织98场演出,观众已经累计20多万。当中国观众稳坐家门口就能将巴黎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等等国际顶尖剧团艺术家们的世界一流水准的演出尽收眼底时,就证明“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已经成为颇具国际号召力的世界芭蕾艺术平台品牌。事实上,“走出去、请进来”的重要前提都是自身影响力的高度,此外中芭地处首都,又坐拥一流的专业剧场——天桥剧场,依托优质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大众对高雅艺术、对高品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让中芭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中担任了排头兵。
记者:首都文化的内核还包含“创新性”,作为艺术家,创新是一个重要主题,您如何看待艺术的创新?
王全兴:中芭在建团初期,是在古雪夫为代表的一批前苏联专家指导下排练了《天鹅湖》、《海侠》(《海盗》)、《吉赛尔》等古典芭蕾作品,同时也奠定了奔放的“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根深蒂固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文艺放眼世界的脚步,浪漫的法国学派、严谨的英国学派、简净的意大利学派、轻盈的丹麦学派、现代的美国学派的芭蕾风格都随着各国专家的到来而被吸收到中国芭蕾的成长之路,或者说,中芭逐渐融合了世界各国芭蕾艺术的特质精髓,在多元化风格中坚持自己的民族化之路,慢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所以中芭一直在致力打造“中国芭蕾学派”,而这才是立足于国际芭蕾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创新、一种创造。
从艺术的本质而言,芭蕾作为舶来艺术形式,当其在中国文化语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时,自然直接汲取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养分,所以创新意味着融合,意味着民族化的再创造——“运用国际艺术语汇表达民族情感”,这是中国芭蕾重要的起始之路,也是坚定的未来之路。而奠定这一道路标志的《红色娘子军》,正是1963年周恩来总理对中芭提出“希望芭蕾能有中国题材的剧目”后产生的成果,这也是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所以对于中芭而言,创新之路即是发展之路。于是在随后的诸多原创剧目中,锐意创新一直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譬如今天享誉世界的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作为电影作品的导演亲自参与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编排。传统芭蕾有一套标准的表现模式,而张艺谋导演则希望打破古典芭蕾格式化的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多地运用剧情本身的戏剧性来打动观众。由此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举革新了芭蕾固有的表现模式,麻将舞、规矩舞、灯笼舞的编排让观众十分钟不到就会体验到一个观演高潮,堪称创新力作。今天,《大红灯笼高高挂》已在海外各大顶级剧院大放异彩、赢得观众,成为中芭“走出去”的又一经典剧目。
秉承“三足鼎立”的艺术宗旨,中芭通过《天鹅湖》、《吉赛尔》、《堂吉诃德》、《舞姬》、《仙女》等世界经典演绎让观众了解到什么是古典芭蕾艺术的最高水准;通过《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敦煌》、《鹤魂》等中国原创让观众体会到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抒发民族情感与表达中国人文情怀。而10年来坚持的“芭蕾创意工作坊”已成长为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创作人才培养与展示平台,从此走出了一批青年优秀编创人才,这些中芭青年编导创作出的优秀当代作品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头脚甚至屡获奖项,成为国际芭蕾艺术实验前沿的探索先锋。这些“三足鼎立”的创新实践成果,让中芭走出了“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民族与世界完美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
记者:中芭在致力于芭蕾演出的同时,还做了很多舞蹈的普及教育工作,您觉得教育普及工作对北京文化建设有怎样的作用?
王全兴:芭蕾是一门高雅艺术、国际语汇,所以为大众更好地欣赏芭蕾艺术,芭蕾普及与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芭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利用北京地区的优质文化环境,率先与北京宣师一附小合作,让高雅的芭蕾走进身边的课堂,由此北京市开始了“高参小”项目(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现在中芭已与北京4所学校合作“高参小”项目6年之久,对孩子们的仪态和精神面貌提升效果非常明显。于是我们将北京艺术教育的经验向全国辐射。目前全国已经有7家中芭教育基地,学生有6000多人。而我们也正在加紧推进中芭考级体系。同时针对大学生平时看演出机会少的现状,每年有1/4的演出是在大学校园里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反响热烈,老师们经常跟我们说,“一场高水平的演出可能会影响学子的一生。”
精诚投入就会有诚挚回报,多年坚持普及教育再加上北京市政府对文化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大众在文化需求上的明显变化,尤其是对高雅艺术的接受度与追捧度,如今北京地区的高水平芭蕾演出,已是场场一票难求的局面。
记者:您觉得在您从事的专业领域,还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支持?
王全兴:首先,我希望对演出票价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强,目前的票价对普通民众而言还是有点高。高雅艺术在很多国家都会得到大力补贴,政府会控制票价,引导民众走进剧场去欣赏高雅艺术。其次,剧院是艺术呈现给观众的道场与殿堂,国外知名剧院很多都是所在地知名的文化地标,带动周边的环境的文化与艺术气息,成为标志性的区域人文景观。所以剧院周围的环境也应该是美而文艺的。但目前天桥剧场的周边环境与这个目前尚不配套,希望环境规划有所改善,使之与艺术氛围更协调。再次,天桥地区缺少配套的艺术商业设施,天桥地区是北京最大的演艺文化区,应该整体规划,引导建设起艺术气息浓厚的餐厅、咖啡厅、创意商店等艺术商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