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北京:开放吸纳同时还要不断释放吸引
——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
作者:郑芋
袁熙坤,当代著名雕塑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联合国首任“环保艺术大师”、现任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记者:想问您是如何与雕塑结缘的?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您的艺术生涯有怎样的熏陶和滋养呢?
袁熙坤:我是上世纪80年代来到北京的。作为画家我觉得北京是最好的施展之地。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是博采众长、文化聚集的地方。国内艺术家无论北派、南派都汇聚于此,北派厚重、南方灵巧,在北京这个大的平台上都是可以得到发挥和施展的。1997年我集资在北京朝阳公园西部创建了金台艺术馆,它是创建最早也是迄今国内最大的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里陈列有《人与自然》油画展,以及千余件文物。金台艺术馆凭借“国际名人肖像”和“海外回归文物”两个特色展览,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首批民营博物馆。
在艺术创作上,近年来,我由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从绘画转向雕塑,其中有安南、曼德拉、普京、克林顿、卡斯特罗、穆巴拉克、基辛格、等当今世界政治舞台的要人以及顾拜旦、林肯、邓小平等已故名人。这些年我多次收获了国家相关文化部门颁发的艺术奖章。所有这些,我想都与我身处北京这个城市密不可分,它给我很多在艺术方面发展的机会,并让我创作的中国艺术作品从中国走向世界。
记者:可否讲讲您和北京的故事?
袁熙坤:说到与北京的故事,我就从参与北京“申奥”开始吧。首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选择了最好的历史契机。
我和萨马兰奇是在1993年相识的,我为他创作了一幅水墨肖像画,萨翁非常喜欢。2003年,我曾写信给和我所创作的肖像结缘的全世界各国的总统和政要,希望他们支持北京申奥,其中有49位政要回函表示愿意支持,包括萨马兰奇。
北京申办奥运,不仅有利于北京自身,还有利于促进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因为申奥的过程,就是积极提倡奥林匹克精神的过程。为承办好2008年人类最大的体育盛会,北京奥申委明确地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目标。
北京最终获得了申奥的成功,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其次是北京的繁荣与稳定。
从城市历史角度看,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是有着深厚的积淀。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等数不胜数的古迹也为这座城市添加了更绚烂的色彩。
北京文化具有鲜明的集萃性质,首都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底蕴,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记者:从国际的视野上来看,您觉得今天的中国在新的国际交往的大格局中应该有怎样的文化态度呢?
袁熙坤:其实就是一句话,“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北京的一个文化烙印是一种特有的雍容大度和气定神闲。站在北京的历史遗存面前,面对着宽阔高远的城市空间和气势逼人的历史景观,自然会产生一种“识得乾坤大”的眼界与胸怀。而体会着京城老百姓们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亲和幽默、豁达包容,外来客也很容易找到一种被认同、被接纳、被尊重的心灵吸引,得到人生格局和襟怀境界的扩容与提升。在这样一种文化大格局中,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我想从身边小事做起,我想也是对这座城市的一份贡献。
我们多年来坚持在做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给国际文化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每年各国的文化活动都会选择在艺术馆里举行,因此,我也获得了许多国家授予的文化大使的勋章。北京的文化就是需要不断的与各地及其国际产生更多的交融,我们开放吸纳同时还要不断释放吸引,这样才能更好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记者:大家现在公认我们中国文化现逢历史最好时期,那么伴随着文化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您觉得需要克服或者警惕文化生产或者文化创作中的哪些弊端呢?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方面您有何建议?
袁熙坤:我只能分享自己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我到北京时,是中科院项目借调到北京做中国古人类的动物雕塑,为北京雕塑文化出一份绵薄之力,算是个文化“志愿者”。之后我从云南正式调到北京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美术编辑。再后来,我做了中国申奥的志愿者,冬奥的志愿者。我提倡的就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奉献精神,我认为,艺术家们不要闭门造车,要从国家层面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大格局来思考个人艺术发展之路。
这里我提到的大格局是希望艺术家们不能急功近利。艺术创作需要文化工作者要有胸怀和眼界。多元化和包容性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全国优秀的文化人才都汇聚在此。胸怀和眼界,决定了不同的人才是否可以聚集到一起,共同为北京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谈到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我认为,北京的艺术家,不止代表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代表北京、代表中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交流的平台,政府和文化机构,如何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空间,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
对于北京文化建设建议,我想谈两个方面。首先我希望北京能够拥有属于北京独有的雕塑,它就是一个文化符号,通过这个雕塑人们清楚地知道这就是北京,这个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征集方案。这样的征集活动本身也是对于北京文化的挖掘和梳理,同时也利于更多人了解北京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其次,我们北京在建设文化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步推进雕塑与公共艺术建设,在政策、法规等方面希望能够考虑到雕塑与公共艺术的专业特性。可以设立由学术专家构成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委员会,作为常设性的专业机构。据我所知,许多城市的公共艺术委员会有相应的职责权利规范,在选作选址、改进与拓展城市形象等决策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
记者:您觉得在涵养文化的角度,艺术家们都应该做哪些实质性的工作?在推动北京的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袁熙坤:我最近在策划环保艺术作品展,我发出了共同一份倡议书。我觉得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社会、人类乃至所在城市的关注。目前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显然离不了雕塑。因为艺术可以突破语言障碍,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共通语言。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受到时间限制,文学小说等有语言文字的障碍,绘画是平面的,雕塑是全方位的立体,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作用。
雕塑艺术记录人类城市发展变迁,在彰显城市特色方面,发挥着其他类型事物难以替代的作用。首先雕塑具有纪念的作用,比如城市中产生了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或者发生了某些值得人们纪念的事件,以雕塑固化其形态或场景,永久彰显其纪念意义。其次是具有标志性作用,大部城市、行业及商家标志都要突出特点,要宣传推广,光靠语言文字不足以充分体现,用雕塑此种立体的、空间的、材料的、恒常的特质来展示,起到独特与鲜明的效果。最后是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以雕塑美化室内外环境,包括建筑周遭和器物空间等。
谈到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这个问题,我想作为艺术家做好本分工作。把练好基本功,用心创作作品是首要任务。我提倡如果你的艺术扣准了时代脉搏,那么市场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另外,北京的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文化市场相当活跃。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北京,这里的文化力量也非常有市场。以我们的金台艺术馆为例每年各国大使馆、国内艺术机构在我们这里做活动高达几百场,这说明市场上这样的艺术机构还不多,希望政府能够对这样的民间艺术机构给予扶持,例如给税收、场地费用优惠等。
最后,要大力发展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发展文化园区、创意产业园等,为艺术家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北京有大量一心追求艺术的人需要相对安定的创作空间,而这些人也是北京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政府应该从艺术家和北京文化发展的角度,保护艺术家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