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
百花齐放,做好本土音乐传播
——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雷达
作者:李方舟
雷达,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小组组长、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常务理事、最高人民法检察院特约检察员。雷达长期从事高校音乐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20世纪西方音乐、西方音乐作品赏析、西方器乐发展史、音乐评论教学与研究,在本领域影响较大。
记者:站在您的角度,对北京文化有着怎样的理解呢?您认为应该如何做好北京的文化建设?
雷达:北京是首都,聚集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这就决定了北京要承担许多全国的文化艺术工作,但是同时,北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地区文化。
说到北京的文化,首要的就是一种首都文化。我们常说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颐和园、故宫、天坛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这就决定了北京的文化有一种强大的引导性和政治性。你看北京人,关心时政、参政意识强,同时文化素质高,精英云集,是有一种“官派作风”在里面的,而这种作风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决定北京的文化是要为全国做出表率的。
另外,北京的文化也是很包容的,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是思想文化的交汇之地,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很多新观点,看到很多新作品,甚至创造很多“新词汇”,这都是别的地方没有办法相比的,而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是北京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北京文化还是一种高素质的市民文化。北京人视野开阔,格局比较高,这就带来了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在北京,比较庸俗的文化是站不住脚的,很容易被受众识破,受众也敢于批判和质疑这些文化糟粕,这无疑让北京的文化保有一种较高的品味和审美。
我想北京市文化建设工作应该主要注意着三个方面。第一,要用好丰富的专家和学者资源,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很多好的学者和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对文化政策的制定是很有好处的;第二,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社会,要在注重品质的同时繁荣好群众文化;第三,要注意打造好当地的特色文化,特别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个基础,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特色。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多样,千姿百态,首先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现在我们的保护已经很重视了,包括相关法规也都比较完善,关键在于传承。因为现在时代在发展,科学都进步了,我们如何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我们的非物质遗产纳入到我们现代的文化之中,让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可以重视和喜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只有创新,我们的文化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的优秀艺术才可以得到发扬光大。
记者: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您有怎样的看法?
雷达: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说得很好,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要把自己对于美的体悟落实到我们的作品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当中。要让更多人具有对艺术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具有转瞬即逝的的特点。好的音乐可以打动你,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走进你的心灵。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把音乐中这种韵律与节奏的和谐之美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传递给我们的社会公众,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记者:请您从音乐角度谈一谈,北京市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文化资源,做好本土音乐的传承和传播?
雷达: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土音乐的传承和传播,我认为是当下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东西,但是也不能只有自己的东西,如何均衡好两者的比重,避免民粹或者崇洋媚外的极端情况,是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我认为应该记住四个词,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都是很好的原则。我们首先要明确不是过去的东西都是糟粕,要把里面好的东西拿出来继续用;第二要洋为中用,我们不崇洋,但是西方的音乐有它科学的系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美声唱法,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因为它有科学的发声,有头和胸腔整个的共鸣,声音是很好的,全世界的音乐学院都在学美声唱法,这是有道理的。现在很多老百姓可能还不是很接受,但是我们还是要明确科学的东西是应该推广的,不能蒙住眼睛闷头来做我们的本土音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音乐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胜劣汰下,民众的审美水平提升是很快的,庸俗低俗的东西自然失去市场,我们本土的音乐会形成一个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做好对本土音乐的扶持和传播。比如我们前一阵在水立方举办的海外华人唱中国歌曲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看上去只是唱了几首歌,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传播,得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好听的歌全世界都喜欢,重要的是有窗口和渠道,让这些歌声传出去。
记者:有数据显示,北京是中国音乐演出数量最多的城市,在您看来,北京的音乐演出市场表现如何?未来应如何更好地发展?
雷达:北京的音乐演出很多,但是从质量和效果上,我想我们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我们的音乐厅还需要多增加演出安排和场次,我们的交响乐还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去。我到德国勃拉姆斯音乐厅参观时,他们彩排的演出都是场场爆满的,社区里的管乐团都十分专业,音乐已经深入德国老百姓的生活。相比之下,北京现在还停留在广场舞和街头卡拉OK的阶段,当然这是一个音乐的群众基础,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要让百姓多有机会到一些比较高雅的场合去接受艺术的熏陶,政府和媒体都应该在里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记者: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对文化扶贫您有没有一些建议呢?
雷达:我觉得文化扶贫提得特别好。事实上,我很早就开始实践这个事情。从1987年到1997年,为了响应首师大提出的文化扶贫政策,我和我爱人坚持了十年,义务在怀柔山区里培养起了一支孩子乐队。当时物质条件非常差,自己家的孩子交给老人看管,我和我爱人每个周末都去怀柔山区辅导,路途常遇交通险况,因为当时没有高速路,有一次差点出交通事故。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大都市来说。所谓的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不是说你认识多少字,而是指你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修养。我们需要教育人们什么是正能量,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