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光明网主创,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支持,相关地方宣传部门协助,制作推出《我们的村庄(第二期)》网络音视频节目,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主线,以村庄为主题,以经典文艺作品为切入点,深入革命精神发源地,挖掘革命精神传承的当代故事,展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进程中村庄发展的可喜成绩,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片通过对陕西延安南泥湾村的实地走访与革命歌曲《南泥湾》的结合,回顾三五九旅在抗战相持阶段,拿起镢头“向荒山野岭要粮”,逐步将“烂泥湾”打造成为“陕北好江南”的光辉历程,全面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南泥湾村面貌日新月异。
图为陕西延安南泥湾党徽广场 光明网记者李伯玺/摄
南泥湾村,位于延安东南方向约45公里处,是延安的南大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资困难,当时的南泥湾荆棘遍野、人迹稀少,是名副其实的“烂泥湾”。
1941年初,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由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进驻南泥湾。在此后的近四年时间,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在南泥湾上下一心,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挖了1300多孔窑洞,盖起600多间土房,共开发荒地26万余亩,生产粮食3.5万余石,不仅实现了驻地物资的自给自足,“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还向陕甘宁边区政府交纳公粮1万石。
多年来,延安军民用双手和汗水,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铸就了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得南泥湾这片红色土地真正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图为陕西延安南泥湾镇 光明网记者李伯玺/摄
刘宝斋是当时三五九旅九团九连的一名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主动放弃返城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延安南泥湾,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直至1984年去世。
如今,刘宝斋的儿媳侯秀珍已经76岁,早已从公公手中接过了弘扬延安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接力棒,义务讲解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这一讲,就是30多年,侯秀珍说,“只要我还有气力,就要把这里的故事讲下去。希望延安越来越好,希望南泥湾越来越好,也希望人们能够从中受到鼓舞,把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带到各行各业。”
图为陕西延安南泥湾村老党员候秀珍
199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党中央提出了“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号召延安人民转变革命时代传承至今的伐林开荒观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父辈开荒,后辈种树。侯秀珍作为一名老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扛起镢头,到工程一线种树护林。
“我还记得我们当年种的第一波就是槐树。槐树不仅长得快,还能自己不断生出新苗。就这样我们一年接一年地不断种树,这里的林子也就越来越多,再不是我们当年那样光秃秃的山了。”侯秀珍回忆,“山上的洪水不下来了,山青了、水清了。因为国家给的有退耕还林的补助,大家不再广种薄收,腾出来劳动力了,孩子们都去上学”,村里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图为陕西延安南泥湾镇 光明网记者李伯玺/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余年来,南泥湾人民继续传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挥起镢头,种下树苗,为红色圣地灌溉出片片青山。走出大生产运动的回忆,放眼今天的南泥湾,这里又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实现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图为陕西延安南泥湾镇 光明网记者李伯玺/摄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新时代的南泥湾村,党员和村民共同拼搏,聚焦村庄特色农产品,积极引入适宜当地土质种植的农副产品种植技术,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联络打通新型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村民们逐渐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在新时代的南泥湾村,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继续化作村民们勤劳奋进的动力源泉,激励着大家努力将南泥湾村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幸福村!
出品人/总监制:谢力 杨谷
总策划:彭宽 张宁
总编导:王解生 廖慧
本期编导:田媛
本期撰稿:田媛
本期摄像:李伯玺 梁枫 杨青贤
本期剪辑:康少华
本期策划:李曙光 文彩玲 程慧海
本期调度:周硕頔 杨静仪
主创单位: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光明网
支持单位: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协助单位:中共延安市委网信办、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往期节目回顾】
福建省中复村:“长征第一村”的时代新征程——传承发扬长征精神
山东省朱村:干群同心 老区新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沂蒙精神
北京焦庄户村:协同奋战 合力攻坚——“人民第一堡垒”传承地道战精神
河北省北庄村:唱响团结歌 凝聚新时代钢铁力量——弘扬西柏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