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一首歌曲《十送红军》,一部电影《我的长征》,带我们回到80多年前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年代,被称作“长征第一村”的中复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80多年前,红军红九军团为何从这里出发?80多年后的今天,中复村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本期节目向你讲述福建省中复村的故事:“长征第一村”的时代新征程——传承发扬长征精神。
中复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有千年历史,四面环山抱水,是周边交通、商贸要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红军物资的运输要道,也是红九军团的部队驻地。1934年9月,红军在松毛岭保卫战中失利,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撤出战斗。红九军团告别父老乡亲,兵分两路,率先开始战略大转移,迈出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中复村也成为了长征中红九军团出发的起点。
中复村村民钟鸣的很多长辈,当年都参加了红军,谈及红军,钟鸣就会回想起家中老一辈时常讲给他听的长征故事。钟鸣说,从中复村走出过一位开国将军叫罗红标,13岁参加红军。16岁参加长征。当年在贵州毕节他奉命带一个加强排,阻击三四千个追击的国民党白军士兵。完成任务以后,他们只剩下五个人,以当时的情况,他们如果返回老家,将装备卖了,就能换来相对优渥的生活,但是罗将军带领战士们一直在山里等着过路的红军,一等就是半年多。直到碰上贺龙的部队经过,他们重新跟着部队完成了长征。
今天的中复村村民也从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中重温长征故事,继承发扬长征精神,汲取着无穷的精神营养。在革命精神的影响下,在乡村振兴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村民们艰苦奋斗,紧密团结,努力建设着自己的家乡。
在中复村,红军医院遗址、红军长征出发地观寿公祠、红军风雨桥、抗日漫画群旧址、松毛岭战斗纪念碑等建筑遗址组成了以红九军团长征出发点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地标群落。站在遗址间,当年村里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奋不顾身追随红军参加长征的感人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多年,长征精神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了下来。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长征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作为“长征第一村” 的中复村,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发扬更是始终如一,村委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用心开发革命历史资源,建成红色文化创意基地,开发红军主题互动体验馆、松毛岭保卫战VR体验馆、松毛岭之恋沉浸式演艺厅等红色主题场馆,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投资住宿、餐饮、休闲等配套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同时依托百香果味米粉、槟榔芋、姜糖等村中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借助红色旅游产业基础,发展出了集休闲观光、游客采摘、水果互动种植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绿色农业”的产业生态。
村民们把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比作中复村的“新长征”路,“红色旅游+绿色农业”产业生态模式的成功,让中复村有了更大的干劲,随着互联网和大物流时代的到来,中复村在这套产业生态模式中又加入了“互联网”。中复村中有一条500米的老街,这条老街曾是红军运输物资的主要通道,因此又被称为“红军街”。2015年,在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资金的扶持下,中复村在红军街大力发展网络电商,红军街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街”,电商直播销售场景随处可见。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近7000元增长到如今的上万元。沿着红九军团的长征出发点,中复村村民又摸索出了网络时代的发展路子。
钟鸣说,长征精神是事业、工作、学习、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祖辈们那种执着的追求,也时刻鼓励着现在的人,钟鸣表示,他要继续把长征故事讲得更好,讲得更深,也讲得更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0余载过去,长征精神在中复村绵延传承,新时代的中复村村民,发扬长征精神,正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建设事业中,继续艰苦奋斗,在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马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