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天府相册——百年成都图片展”。(成都博物馆 供图)
中新网成都8月10日电 题:“天府相册”:记录成都社会生活百年变迁
作者 单鹏 熊斯坦
竹靠椅、盖碗茶、龙门阵,是茶馆里成都人特有的快活。上茶的伙计手提长嘴大茶壶,端起客人的茶碗,细细的水流从壶嘴里淌出,在空中划出一条抛物线。茶馆里,有神情肃穆的老人,也有剃着板寸头、盯着大人热络攀谈的儿童,也有人一言不发,双臂搭在扶手上,全身裹在竹椅中,不急不慢地向外张望。这是摄影师卡尔·麦当斯在1941年用黑白照片记录下的成都某茶馆的一幕。
茶馆里的“慢生活”,是成都人骨子里对悠闲、安逸生活向往的缩影。一张拍摄于2002年成都大慈寺茶园的彩色照片中,茶客们喝茶的讲究没有显著改变:竹制的桌椅、陶瓷的盖碗、紫铜的茶壶以及“噼里啪啦”的麻将。但再仔细看,他们的穿衣打扮较几十年前时髦多了,还有人将手机贴在耳边,低头说话。
社会生活的变迁,正是成都博物馆“天府相册——百年成都图片展”(以下简称图片展)背后的关键词。该图片展设在成都博物馆五层、六层公共空间,长廊式的“展厅”,一侧是成都博物馆的玻璃外墙,从这里可凭栏俯瞰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另一侧,169张经过放大的照片嵌在各类艺术装置中,在紧凑的展览空间里生动诠释着成都近一百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夜游锦江。 夏战战 摄
对成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而言,仅169张照片难以展示其全貌。不过,该图片展从独特视角来回顾这段历史,成都博物馆策展人刘秋佚认为,地标性的建筑、界定城市记忆的风物以及流经成都的锦江,都是这座城市百年变迁的最好注脚。
民国时期,由于陆上交通不发达,四川省内城际交通还十分依赖水运,本次图片展中,几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就记录了几位加拿大友人乘船8天,从乐山出发、沿岷江而上驶往成都的经历;另一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中,成都东门码头停靠着多艘乌篷船,显示出锦江曾经的繁忙。而如今,失去“交通枢纽”功能的东门码头作为“夜游锦江”旅游体验项目的游客码头而存在,该项目设计者夏战战专门用相机摄下锦江夜景:水面倒映着两岸五颜六色的彩灯,小船驶在水面上,仿佛在一条彩色绸带上悠然前行。
交通的发展让成都人摆脱了对江河的过度依赖。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四川曾长期面临“蜀道难”困境。近年来,四川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全面发力,从“蜀道难”迈向“蜀道通”“蜀道畅”,本次图片展最新的一幅照片,便是今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航投运当日,民航客机行驶在跑道上的场景。
成都的新旧交替也通过各大地标和城市生活展现出来,老照片与新照片、旧日街景与现代城市风貌对比鲜明,给人一种时空交错感。旧日的成都春熙路,长衫是最常见的穿着,街上不断有车夫拉着黄包车疾驰而过;盐市口的转盘内,商贩扎堆贩卖布鞋。如今,成都春熙路商圈的太古里商业街是成都人气最旺的商业街区之一,传统川西风格的建筑与现代商业气质并不违和、相得益彰;大慈寺前是滑板爱好者的聚集地,不时有年轻人踩着滑板一跃而起,把矫健的身影定格在照片之中。
“‘天府相册’保存了成都人珍贵的城市记忆,彰显了成都独特的气质,是一首献给成都的‘叙事诗’。”刘秋佚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