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贴年画,是中国老百姓过年时一个比较普遍的习俗。每到除夕这天,家中的长辈会把早已准备好的送子观音、八仙过海,大胖小子等形象各异、花花绿绿的年画贴在自己家的屋门及院门之上。每当这时,都是小孩子们特别兴奋快乐的时候。大红色的对联,配上花花绿绿的年画,顿时让整个房屋、院落都充满了过年的气氛。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很多老百姓都搬进了楼房,但是很多人还保留着买上两张好看的年画,配合春联贴在自家门口的习惯。
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
说起年画,就要先说一说“门神”,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年画是由“门神”像逐渐演变而来的,据记载,早在汉代,民间就已有人在门上贴门神像,早期的题材大部分是神像或佛像,后来随着民间的不断效仿演变,形成了如今各种各样、风格各异的年画题材。门神是老百姓信仰的能够驱邪避鬼、保卫家宅的保护神。中国民间信奉门神的历史由来已久。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王安石那首描写老百姓过春节的诗《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诗中提到的“新桃旧符”,就是门神的前身。
那么这“门神”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中国古人要崇奉门神?据《山海经》记载,东海的神山有一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是众鬼出入的门户,由郁垒守卫。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由神荼守卫,防止邪神入山偷桃。两位门神以桃木作武器,战无不胜,威名远扬,任何邪神恶鬼见了他们都只有逃跑。于是,人们为祈求平安,就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像悬挂在门首,以驱鬼辟邪,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桃符”。当然,这“门神”的形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自唐末起,人们观念中的神荼、郁垒的形象,慢慢在发生着变化。这两位神仙逐渐由先秦时期面目狰狞、执鬼食虎的神怪形象,演变成为披甲执钺的武士形象。到了宋元明时期,武将门神逐渐盛行起来。
今天,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门神形象大致有三类:武门神、文官门神、祈福门神。
武门神即武官形象,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以神荼、郁垒、张飞、关羽、秦琼、尉迟恭等武将为代表。一般贴在大门上,东边为上,贴秦琼的像,西边为下,贴尉迟恭的像。文官门神有魏征、包公、文天祥等人,一般贴在正堂屋及厢房门上。祈福门神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有关,与文官门神合称“文门神”。当然,贴门神还有诸多的讲究,首先,门神不能贴反,左右两边分贴两扇门上,脸要相对,兵器相对门中间,寓意同心协力。其次,门神不能贴串,秦琼就是和尉迟恭相对,如果左边贴神荼,右边贴尉迟恭就会闹出笑话。最后,换下来的旧门神像是不可以随意丢弃的。按照习俗来讲,最好应当是在干净处烧掉,而不是丢在垃圾桶里。
除夕夜 贴门神
贴门神的时间一般来讲是在除夕夜,最佳时间是在日落后,年夜饭之前贴上去,而且是全家人到齐之后贴。贴门神的民俗是老百姓希望能够镇守自家大门,保佑家人平安的一种朴素的表达形式。
说完了门神,下面就该说年画了。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唐宋以后的门神画逐渐演变成木版年画,木板年画已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变成为了一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的装饰艺术。木版年画也被称为“纸画”,可以大批量的生产。作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为了更多地吸引消费者,年画的内容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两宋时期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福禄寿三星图》、《迎春接福》、《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彩色年画。木板年画多以“表吉祥、志喜庆”一类题材为主。到了近代,年画题材更加广泛,最常见的有: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象征着吉庆有余;一个聚宝盆和一棵摇钱树,象征着招财进宝等。
如今的年画题材丰富多彩
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年画种类则包括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出类、符像类、杂画类等题材,很多题材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地区特色显著。比如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年画题材“老鼠嫁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从年画的场景中,我们能够看出古人由于鼠患难平,希望能“送鼠出嫁”,离开家门,趋利避害的朴素愿望。
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它们各具特色,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在今天,很多老百姓在过年时,仍保留着贴年画的习惯,依旧散发着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年”味 。这一张张年画,传承的是我们祖先千百年以来的精神寄托和美好心愿,这些饱含了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习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应该去深入地了解、传承和发扬光大。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