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科支撑与人才培养,现在的文化遗产课程建设难以满足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需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表示,建议加强我国的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强调交叉性和应用性,完善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机制,必要时可成立国家遗产学院。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截至2022年,我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世界遗产56项、备案博物馆6183家。同时,我国考古学科迅速发展,2011年考古学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自设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表明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受到重视。
“然而,为什么我们希望‘文物活起来’,但实际效果又不理想?”杭侃代表说,我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有诸多内在矛盾。在考古学内部开设的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所设课程,仍偏重于考古学基础研究部分,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本体的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利用等问题缺乏系统性。如果仅将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作为考古学下设二级学科,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开展,难以发展体现交叉学科特性的文化遗产理论,无法真正培养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人才。
杭侃代表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有考古类文化遗产,还包括建筑、景观、聚落、文化线路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在现有考古学科体系下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保护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相关工作,还需要更加广泛地吸收历史学、博物馆学、传播学、建筑学、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营养,以文化遗产的价值特性及保护需求为核心开展跨学科研究。同时,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应用性色彩强,需要在课程设置中更多地开展交叉学科的应用训练。
欢迎扫码关注“文博深1°”专栏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采访/制作:雷渺鑫 孔繁鑫
设计:王灿
光明网要闻采访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