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首部青少年中轴线微纪录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的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创作项目《一脉》,将青少年IP“蕃尼”和“中轴线”文化大IP相结合,让蕃尼家族以“《一脉》特派团”的身份与名家讲述人进行代际沟通,由名家讲述人领路叩响中轴线历史之门,在深入探寻文化的旅途中,给庄重优美的中华文化加上青春的注解。
秩序相叠,摊开中华文明脉络
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丰厚底蕴展现的是国家实力,《一脉》选择从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层面挑选出富有代表性的六个领域,少年传承人与建筑、礼乐、诗书、京剧、丹青、体育领域的名家讲述人沟通对话。北京中轴线上承载着中轴秩序,它通过地标建筑书写厚重历史,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有形秩序,构成文化的骨;诗书、礼乐、京剧等艺术传承千年融入国人血脉,一首诗一曲戏便能勾起国人共鸣,它们构成文化的血肉。一实一虚的文化秩序相叠,用“一脉相传”赋能文化传承,打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劲引擎,拉紧文化交流的共同纽带。
多视角解读,两代人思维碰撞
青年人眼中看到的传统文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在《一脉》中我们得以窥探到答案的一角。在丹青篇中,青年画家傅察丹青和少年传承人杨一乐有过一段关于AI的讨论。傅察丹青认为AI无法拥有人的生命厚度,没有感性的加持便无法画出好画,无法取代画家。杨一乐的想法则更具有突破性,比起将AI放在可能取代画家地位这一竞争对手的位置,他更乐意将AI放在工具的位置,并寻求未来通过AI辅助,节省绘画时间提高效率的可能。从这一议题中,我们能看到了两代人不同视角的解读和思维的碰撞,这是时代发展为传统文化铺设的新道路,也展现出人民生活、文化传承、科技发展这三者间的相互影响。
千山一脉,万水同源,唯有创新能使泉眼永不干涸。从《一脉》中可以看到,我们尝试将传统文化数智化以寻求新发展,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的新格局,保持文化血脉的创新力及赋能力,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从故宫到“冰丝带”,北京中轴线是和过去的重叠,也是对当下发展的见证,而《一脉》展示的正是对此承继发展的未来。(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