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的中国节·七夕“绣”巧时】
导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今年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穿针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古时,女子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求巧艺。如今,有这样一群“织女”将传统手艺传承创新,各展所长,各显其巧。
讲述人:湖南省非遗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 何娟
每逢七夕,古代的女子会以五彩丝线穿针,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亦称为“乞巧”,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一针一线都是绣娘们的寄情之处。在湖南,就有这样一群女性,与我一起,在一针一线间传承着非遗技艺。
“红布辟邪,蓝布拦灾。红配绿活溜溜、红配黄逗人宠。”油灯下,奶奶一边哼着小调,一边铺上底布,画好图案,按纹路裁剪,选碎布拼接,用饭粒黏合,拿小锤敲紧,以绣线缝合……儿时的我,伴着这情景进入梦乡,醒来时,一件漂亮的拼布绣肚兜,已经围在身上了。
何娟展示大布江拼布绣作品
大布江拼布绣,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汉代就有了。多以碎布和旧衣为原材料,以红白蓝为主颜色,构图饱满、用色奔突、造型洗练、针法巧妙、线绣讲究。
我奶奶是大布江最有名的拼布绣巧手,常帮人做些口水兜、牛角帽补贴家用。跟着奶奶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
后来,穿戴的人少了,拼布绣手艺濒临消失。2009年,大布江拼布绣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从深圳回到家乡创业。
先是试着做了一些零钱包、钥匙包等拼布绣产品,挂到网上后,很快就卖光了。市场印证了传统手艺的生命力,我还吸取现代美术理念,将更多的时尚元素用在其中,在制作第一件拼布绣装饰画《待嫁的新娘》时,我借鉴版画的“留黑”手法,以回卷针法拼缝,作品在省里的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2015年去悉尼参加民间文化交流时,我从昆曲《牡丹亭》获得灵感,做了一对昆曲脸谱手机壳情侣套装,取名“梦在柳眉”。
何娟创作的《牛郎织女》作品
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七夕成为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我根据传说也创作过一幅同名作品,其中再现了牛郎与织女从相遇、相知到分离、重逢的场景。在设计上,我选取了故事中有代表性的几个细节,以此来展现剧情的整体走向。这幅作品将大布江拼布绣与传统民间故事结合,由不同颜色的碎布拼绣而成,融合了各种材质、针法、技法,以针代笔,向世人传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为了让拼布绣文化传得更广,这些年,我先后办起了5个传习所,帮助300多妇女在家就业。一直以来,她们都与我一起,在针线间拼绣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策划:张宁
监制:廖慧 李方舟
策划:张倩
协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禹爱华 王梦敏
整理:李昱莹
视觉设计: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