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的中国节·七夕“绣”巧时】
导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今年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穿针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古时,女子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求巧艺。如今,有这样一群“织女”将传统手艺传承创新,各展所长,各显其巧。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 李发秀
在古代,刺绣可以称之为女子的闺中必修功课,特别是在七夕,绣娘们为了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便在这一天形成了穿针乞巧的风俗。青海土族盘绣就是中国刺绣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称为指尖上的“彩虹”。其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细,不亚于南方刺绣。
李发秀与土族盘绣
盘绣最难的,是配线。用黑色棉布作底料,根据不同图案,绣上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彩线。
彩线至少十几个色级,经过组合搭配,镶色和顺而明快,散发出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绣娘们喜欢将“太阳花”纹样绣在胸前,寓意“富贵长寿不断”。绣出的每一朵“太阳花”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盘绣针法最为独特——绣娘不用绷架,直接拿在手上。运用“两针两线”:一针在上,将一条线别在胸前,用作“盘”线,另一针在下,用作“缝”。走针时,盘线绕着下针,盘出细小的线圈,用左手大拇指尖压住,再将下针从圈中穿过并缝实。经层层压实线圈,鲜艳的图案渐次显现。这看似费工费料,却使得成品细腻厚实,几十年后也不褪色、不松线。
前些年,有外国客户“追到”我老家,直夸质量好、有中国味,美中不足的是品类少了些。我从形、色、质、意等方面下功夫,把底料从传统棉布换成织锦,开发出抱枕、耳饰、香包、荷包、挂件……经过改良的盘绣,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变得时尚讨喜,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总策划:张宁
监制:廖慧 李方舟
策划:张倩
协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春剑
整理:李昱莹
视觉设计: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