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巍巍巨龙展雄姿 共绘文明新画卷——新时代长城保护观察
首页> 文化频道> 要闻 > 正文

巍巍巨龙展雄姿 共绘文明新画卷——新时代长城保护观察

来源:新华社2023-12-02 15:23

  开栏的话:

  巨龙绵延,护佑神州。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历经2000余年沧桑,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在顶层设计引领下,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努力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协同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做好“长城+”大文章,有力推动长城沿线整体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发展。

  新华社即日起推出“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行进式报道,全景展示长城内外华夏大地的新发展、新变化。

  晨曦微露,红色的霞光洒在明万里长城最东端——鸭绿江畔虎山长城的城墙上,将横亘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蜿蜒巨龙“唤醒”。红日一路向西点亮长城,抵临大海之滨、翻越崇山峻岭、掠过高原黄河、挺进大漠戈壁……

  游龙舞动,山河多娇。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长城见证了历史沧桑和时代巨变,守卫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平发展,保护中华文明传承不息、世代赓续。

游客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参观游览(2023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进入新时代,长城保护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共同守护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开辟长城保护新格局。

  巍巍巨龙昂首屹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长城变“长”了——本体保护取得新进展

  初冬的北京寒意渐浓。北京延庆大庄科长城段,长城保护员王东旺顶着凛冽的北风,慢步行走在城墙上,遇到杂草拿出镰刀进行清理,遇到裂隙拿出手机拍摄上传。

  “天再冷,每一处墙体也要看仔细,这样才能及时给长城‘治病’。”王东旺说。上岗近5年来,几乎每一个工作日,他都在长城上巡查。

  受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生活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保留至今的长城多出现损毁或局部坍塌情况。2006年,长城保护员制度被明确提出。十余年来,这支队伍日渐壮大,已有保护员6000多名,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军。

  这是2023年11月14日在北京密云拍摄的古北口长城。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从全国情况来看,随着社会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为因素的破坏逐年减少,如何着力延缓长城的自然损坏是当前的重点。”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裴强强说,目前长城保护工作从人力看守保护向科技研究保护拓展。

  这是2023年7月15日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拍摄的悬壁长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深居大漠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内,1:1基于传统工艺复制的夯土墙体正在经历“加速老化”试验。通过人工调节按照不同区域环境时序特征模拟风、雨、雪、太阳照射等各种气候条件,可以在短时间实现土遗址长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发育的病害。

  “野外环境的变化漫长而微妙,通过环境模拟实验室的‘加速’,可以更快获知长城对不同环境的响应机制,以及对不同保护措施的耐候性,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保护方案。”裴强强说。

  游客在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关关城参观游览(2023年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从“原始”的人工看守保护、手写长城日志,到借助科技力量采集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以及监测、研究体系,长城“体检”向可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其本体不断强筋健骨打下更好基础。

  在河北“天下第一关”镇东楼,用于实时监测的光纤正准备铺装。“光纤投入使用后,接入智慧旅游平台端口,配合长城的日常维护工作。”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长城学会会长郭颖说,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可对镇东楼实施连续不间断的云端监测,及时反馈城台和城楼本体稳固性以及含水量等数据。

  游客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天下第一关景区游览(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长城正在变“长”。以北京为例,截至今年9月,早期长城资源专项调查在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北京北齐长城资源数据基础上,增补资源点193处,其中墙体9.89千米,其他资源点120个。到2035年,北京区域长城管理开放的长度有望达到域内长城总长度的10%左右。

  这是2023年11月14日在北京密云拍摄的古北口长城。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长城变“宽”了——理念提升赋予新内涵

  “没想到长城敌台旁的‘小房子’竟是一个‘武器库’。”八达岭长城西段,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有了新发现。一处建筑基址出土了几十枚石雷,这在北京长城考古中尚属首次。

  从2020年开始,北京长城保护重心由一般性抢险加固向研究性修缮转变。“加强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为全方位探究长城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科学支撑,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创新实践。”北京市文物局遗产管理处处长毕建宇说。

  进入新时代,在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角下,长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长城保护不再只论长度,更有了空间的范畴。

  游客在北京慕田峪长城上游览(2023年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河西走廊腹地的硖口村坐落于汉明长城边,相传这里村民的祖先是长城最早的守护者。长城虽历史厚重,却处在气候干旱的戈壁滩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村民作别长城,经年累月外出打工。

  “不能让长城和村落沉寂消亡。”37岁的长城保护员方伟从小就在长城边长大,立志要成为新时代的“守城人”。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落地,硖口段长城因独特的历史人文风光,被列入“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硖口古城至新河驿约20公里的长城打造成集中展示区,汉明长城博物馆完成改造运营后,游客逐年增加。

  来村子里研学、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方伟心里乐开了花。“在河西走廊,长城文化与游牧文化、丝路文化密不可分。”方伟说,他想让游客“梦回”长城脚下商旅不绝、农牧交织的历史场景,领略长城古朴的魅力。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一处长城脚下荞麦花开放(2023年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山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主线贯通,串联起一段段长城的厚重沧桑;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已投入使用;在北京,长城文化带总面积达到4929.29平方千米,约占市域面积的30%……长城沿线省份科学布局、精准落子、交流协作、众志成城,使新时代长城画卷更为壮阔。

  长城变“靓”了——古今交融增添新色彩

  “今天爬长城太酷了,这座古老的遗迹太让我惊奇了!”来自加拿大的钢架雪车运动员简·钱内尔兴奋地说。

  近日,参加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延庆站比赛的外国运动员登上八达岭长城。冬日寒风呼啸,运动员们热情不减。他们沿蜿蜒曲折的城垣前行,穿越烽火台,俯瞰岭上风光,感受长城雄伟气势。

  作为北京乃至全国最具人气的长城段落之一,八达岭长城早已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八达岭文旅集团持续推进长城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联合北京演艺集团共同打造古风快闪《炫彩映国潮》、近景魔术《造梦空间》等特色演出项目,为夜晚的长城增添亮色。

  “我们致力于多角度诠释长城文化内涵,为中外游客呈现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更好展现长城风采、讲述中国故事。”八达岭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荣欣锋说。

  在加强长城文物本体保护和管控的前提下,各地做好“长城+旅游休闲”“长城+青山绿水”“长城+乡村振兴”等大文章,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真正惠及广大民众,为古老长城增添时代新色彩。

  冬日午后,在河北省迁安市白羊峪村,一家家农家院里饭香正浓。“借助长城旅游,村里的农家乐都火了。”村民俞海文一边张罗上菜一边说。

  河北省迁安市白羊峪村农民俞海文在长城上巡查(2023年8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他十几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守护村子附近的白羊峪长城,迄今已有30多年。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近年来,迁安市重点打造以白羊峪为核心的长城特色文化品牌。“我们举办国际万人徒步大会、国际山地越野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及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吸引京津冀辽等地游客50余万人,既拉动休闲旅游产业大发展,又带动农民就业创业。”迁安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张晓利说。

  “长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坡面障碍技巧场地借长城为蓝本,运动员从“雪长城”上飞跃,冰雪运动和古老长城热情相拥。河北将长城崇礼段、大境门段作为重要点段加快推进,并凝练形成“自信自强·冬奥胜景”“和平开放·大好河山”形象定位,将长城文化与冬奥文化有机融合。

  202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这是河北唐山迁西县喜峰口长城景色(2023年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成绩取得殊为不易,但长城保护仍任重道远。2019年发布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显示,属于保存现状较好的长城点段约占总数的12.3%。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长城文物保护、精神传承、价值利用等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长城组协调人韩子勇说,“未来,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沿线各地应进一步加强联动、互学互鉴、形成合力,共同铸就长城持久旺盛的时代生命力。”

  这是2023年10月26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境内拍摄的城子峪长城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每天日落时分,方伟都会骑着马将自己巡护的长城段落走上一遍。每走一次,长城都会激发他产生新灵感。“保护长城既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事业。希望通过努力,让长城和我都有美好的未来。”

  这不仅是方伟的心愿,更是14亿多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文字记者:王明浩、涂铭、李德欣、罗鑫、郭雅茹、何问、李春宇

  视频记者:蔡志坚、曲澜娟、许健、原勋、郎兵兵、钟思睿、卢鹰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郝静、姜潇、马宁、程昊、胡碧霞

  统筹:王洁、黄小希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创新带动技术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堰商汇”数智亲商服务平台,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以高质量服务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06 18:06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