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 在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3项非遗项目中,有一个项目跨越数百年,讲述着人类与海洋的可持续联系。这就是由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和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
图为送王船游街队列。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天黑黑要落雨,海王船要出岛,阿爸出海去讨鱼,阿母烧船送王船,一送金银和财宝,二送粮草摆酒桌,三送神明去护保……”这首曾在闽南和台湾地区沿海流传的歌谣,讲述的是中国闽台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送王船。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用以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闽南人称海难遇难者为“好兄弟”,称“代天巡狩”的地方保护神为“王爷”。送王船仪式开始时,人们聚集在海边欢迎王爷来到宫庙,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并将他们从孤独、漂泊的痛苦中解救出来。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
据了解,送王船形成于15至17世纪中国闽南沿海地区,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中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印证着“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的历史。如今在闽南,送王船由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在马六甲,送王船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
“送王船”于2020年入选“世界非遗”,跨越数百年,唤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光明网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