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天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恰逢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于端午节,人们并不陌生——“插艾叶,悬菖蒲。粽子香,香满屋。龙舟下水擂战鼓……”,但是你知道端午节是我国首个且截至目前唯一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吗?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情感。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什么能够先于春节、清明、中秋跻身“世界非遗”行列呢?
首先得益于端午节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端午节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时值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其民俗内涵从众多节日名称中就可见一斑。
历经2500余年发展,端午节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
世界非遗名录中的“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如在屈原故里秭归,一个端午过三次: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农民们自发组织的骚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咏唱“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400年来传承不息。又如在湖北黄石,“西塞山神舟会”有着整套完备的活动方式,从神舟扎制、唱大戏、祭祀、巡游到最后的送神舟下水,一系列仪式历时40天,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
另外,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也加快了中国端午节的“申遗”进程。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虽然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是两回事,但是中国的端午节是本源,历史更悠久,我国有关方面紧迫感增强,端午节“申遗”提速——2006年5月,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的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最终历经材料申报、多次修改,搭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规则更改的东风,“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更多人自此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光明网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