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马渡民歌传承人雷泽胜(中)等人在演唱《苏二姐》。
“清早起来去(吔)放牛(噢),去(吔)放牛(噢),一根(那个)田坎(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儿娃子,放出头(哦),二嫂哟……”
在四川省东北部崇山峻岭深处,有一个因民歌而声名远扬的小镇——宣汉县马渡关镇。这里是米仓古道与荔枝官道纵横交错之地。踏入马渡关镇,那首家喻户晓的《苏二姐》便挟着山里人独有的质朴与热情,从百丈崖的崖隙间悠悠飘来。歌声如潺潺溪流,清澈纯净;又似悠悠鸟鸣,婉转动听。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带着山间的露珠,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来自大山深处的温暖与力量。
马渡关镇地处宣汉县西北角,与巴中市交界,马渡关镇古代叫马渡关,传说三国大将张飞在前往巴州时遇沙溪河洪水,其坐下神马一跃渡沙溪而得名。
唱歌是马渡人的天性。马渡民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深丘山区的马渡人,努力与大自然相处的产物。它真实地反映了马渡的社会变迁、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马渡民歌题材丰富,有言情的《表嫂嫂》《表妹妹》,有相思的《望郎歌》《月亮往西斜》,有记事的《掐菜苔》《上茶山》,还有叙物的《螃蟹歌》《耗儿歌》。
在音乐形式上,马渡民歌独具特色,曲式普遍采用单段体,也有用分节歌或套曲来表现篇幅较大的叙事歌曲。在音阶调式上,大部分属于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还有的属于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或角调式。旋律或高亢激昂,或悠扬婉转,身临其中,让人有上遏白云、下截流水、空谷传响、遍野是歌之感。
凭借深厚的民歌底蕴,马渡关镇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东民歌之乡”等称号。2018年,马渡山歌列入四川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提到马渡民歌,绕不开李依若这个名字。这位来自马渡关镇的艺术家,以家乡为灵感源泉,创作了《苏二姐》等经典作品。他提炼的“溜溜调”旋律,成为后来蜚声世界的《康定情歌》的重要基因。
据传,20世纪40年代,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位来自康定的同姓女同学相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两人结伴来到康定跑马山玩耍。山间绿草如茵,野花盛开。李依若因眼前的美景而陶醉,更被身旁的人打动,灵感乍来,根据康定地区“溜溜调”,并结合家乡马渡关的民歌元素,编创了一首《跑马歌》。他深情地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
《康定情歌》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际上也获得认可。1952年,它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银奖;20世纪70年代,《康定情歌》随美国“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人类向宇宙传递文明的“地球之音”;20世纪90年代,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十首民歌之一,并被多国选入教材;2005年,《康定情歌》又搭乘“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天际,再次展示了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
如今,李依若创作的《苏二姐》被编入《中国民歌精选》,其旋律还被改编为《英雄战胜大渡河》等红色曲目,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在数字化浪潮与城市化进程中,马渡民歌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生命力。
年逾古稀之年的王成陆、叶章云等村民是民歌“活字典”。他们就像一位守护传统文化的使者,走街串巷教唱《苏二姐》《犀牛望月》等经典民歌,还用“大人唱、小孩听”的口传心授方式,让这些古老的旋律在耳濡目染中代代相传。
宣汉县文化馆作为省级非遗保护单位,积极开展各种民歌传承活动,组织民歌比赛、培训等,为马渡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当地中小学将民歌纳入音乐课,孩子们在学唱中埋下文化认同的种子。每逢六一儿童节,校园里的民歌表演总能赢得满堂彩,孩子们用稚嫩的歌声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
近年来,年轻音乐人还将民歌曲调与流行音乐结合,在短视频平台推出创新作品。这些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打破了地域限制,让马渡民歌触达更广泛的群体。从田间地头到浩瀚星空,马渡民歌不仅承载着马渡人的情感与记忆,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张 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