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当下,不少人将七夕简化为“东方情人节”,而这个起源于汉代、绵延两千多年的节日,其深层文化基因怎能轻易地被浪漫消费主义所裹挟,对它的审视和挖掘,是我们应该倾力的事。基于此,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之外,我们发现一个更为生动的精神内核——在七夕,古代女性通过“穿针乞巧”“蛛丝卜巧”等仪式,展现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劳动的敬畏。这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巧智”精神,恰是当下社会需要去推崇的文化资源。
沿着时光河流溯源而上,会看到乞巧仪式远非简单的民俗表演:月光下,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对月穿针,不仅是比拼手艺高下,更是向女性自我价值的一场实践。《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诉说的是“巧非天生,必得于勤”的集体共识。再看“蛛丝卜巧”,是古代妇女把蜘蛛在盒中结网疏密作为卜算巧拙的凭据,看似神秘主义的仪式,实则是检验心灵手巧的益智游戏。这些活动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价值体系:“巧”源于勤学苦练,“智”来自反复实践。
正是对“巧智”的追求,为古代女性开辟了一片彰显自我价值的精神园地。作为传统佳节,七夕所倡导的“求巧”,恰是一种鲜活的现代职业精神之隐喻:它鼓励我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重复作业模式,而是要主动寻觅更加“巧智”的手艺技能与创造性思维。观照在具体场景里,则是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以“穿针”般的精准与“观蛛”般的敏锐,追求工匠精神的显现,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持续成长的动力。这,并非概念的罗列,而是中国智慧的现代映照,是对抗职业焦虑与浮躁风气的一股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七夕与开学季完美重合。时间轴上的巧妙契合,让千年传统与青春起点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妨试着在“开学第一课”上说“巧”:“乞巧”所追求的巧思与智慧,应化作融入日常求知的行动自觉;“乞巧”中蕴含的专注与精进,更该成为当代青年成长的底色。在知识迭代日益加速的当下,“潜心学技”早已从提升自我的“增值选项”,转变为立足时代的“生存必需”——这份对“更优、更巧”的不懈追求,可与七夕“乞巧”仪式里的深层哲学,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在当下,“传承”是一个热词,它需要具体的抓手。商业化的语境里,玫瑰与烛光晚餐成为过七夕的潮流,当代社会对七夕的浪漫化解读本无可厚非,但若止步于此,无异于买椟还珠。我们真正需要传承的,是那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突破自我的进取姿态,是那种将劳动视为价值源泉的清醒认知,是那种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生命智慧。所以说,重新发现七夕的“巧智”内核,不是要复原穿针引线的古老仪式,而是要激活那份深植于我们基因中的进取精神和文化自信。
七夕话“巧智”,浪漫亦满怀。七夕的浪漫,有“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缱绻,也有“一生一事一匠心”的精巧。在今天,我们呼吁年轻人重视七夕的“巧智”精神,这是对“何以中国”的一种文化追问,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选择。令人惊叹的“巧”,背后都是看不见的“勤”;被赞美的天赋,本质都是不放弃的坚持——在这个七夕所获得的启示,让我们在沉浸体验中国式浪漫的同时,更不忘脚踏实地打磨自己、走向未来。(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