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些诞生于炮火中的旋律,依然滚烫如初;那段山河抗争岁月里的呐喊,依旧震撼人心。
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在延安宝塔山下再度响起,当《松花江上》的呜咽顺着松花江的涛声漫延,一档名为《江河回响》的音视频特别策划正以江河为笔,以岁月为墨,在8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重绘那段用音符铸就的精神史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之声于8月27日起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视频特别策划《江河回响》,五集音频与五集视频交织成的不仅是抗战音乐的档案,更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民族精神长河——节目里,每一朵浪花都藏着不屈的呐喊,每一段河道都刻着奋斗的足迹,而这些熟悉的旋律,早已不是简单的音乐作品,而是融入中华儿女血脉的精神基因。
节目海报
作为一档融媒体节目,《江河回响》立足音乐之声面向全国青年人的国家级音乐广播频率定位,从陕北革命圣地与新中国文艺的孵化地——延安出发,以多样态的融媒体形式沉浸式、全景式、具象化、故事化解读展现《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延安颂》等多首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这些抗战经典歌曲将自然地理与民族命运结合,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的精神武器。
《江河回响》最动人的旋律在于它找到了“江河”这个贯穿历史与精神的永恒意象。延安这座被延河滋养的革命圣地,本身就是江河与精神相互成就的典范。《江河回响》从延安出发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探访。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迅速就在全国全世界传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这一时期,它是最全面、概括性最强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一部作品,把5000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给振奋起来了。”谈及《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在节目中如此说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烽火中“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艺术领域的深刻凝结与回响,穿越时空的旋律,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人类的共同命运与理想,永不磨灭、永志不忘。正如节目中黄炜所言:“这首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石一冰看来,《黄河大合唱》结构宏大,具备了一种交响性和史诗性。
而松花江的涛声里,藏着另一重滋味。在《松花江上》的诞生地——松花江,那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歌词,有了具象化的依托。1936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难民的流离,松花江的波光与难民的泪光在他心中交融,化作了这首让无数人断肠的悲歌。节目没有停留在悲情的渲染,而是顺着江水的流向,找到了歌曲在抗战时期的另一种力量——在敌后战场,许多战士正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前线,把思乡的痛变成了杀敌的勇。正如东北烈士纪念馆副馆长于文生所说:“有许多热血的男儿就是高唱着这首歌曲,扛起枪走上了抗日的战场。”
江河在这里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民族命运的隐喻。黄河的奔腾象征着抗争的不屈。《江河回响》通过声音的巧妙转换,让江河的流动与音乐的旋律同频共振:当讲述《延安颂》时,延河的水波与歌曲的旋律线在声音与画面中重叠,仿佛河水本身就在吟唱“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当解读《南泥湾》时,南泥湾的溪流与“陕北的好江南”的歌声交织,让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潺潺不息的生命力。
《江河回响》将自然地理与民族命运的绑定,让节目跳出了单纯的音乐赏析,成为一部流动的精神图谱——我们顺着江河回溯,看到的不仅是歌曲的诞生,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如何用音乐编织精神的堤坝。节目正如一条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连接着历史与当下,这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用音乐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更难得的是,《江河回响》打破了内容与形式的边界,节目以五集音频加五集视频的融媒形态,表现了对“历史多面性”的尊重:声音让想象自由生长,影像让细节落地生根;研究者的解读提供厚度,亲历者的口述注入温度;手稿上的斑驳笔迹与革命遗址的断壁残垣,共同构成了比教科书更立体的历史图景。透过电波的频率,它像一部没有画面的“音乐史诗电影”,却比许多电影更能让人“看见”烽火;又像一场能听见的“历史展”,每个音符都是展品,每个故事都是解说。
对年轻一代而言,《江河回响》是一次“精神补课”。节目通过“可触摸的历史”,让年轻观众与这些歌曲产生了情感连接。 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江河回响》提供了一份“精神范本”。《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黄河边目睹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后,从心底涌出的旋律;《南泥湾》是贺敬之在南泥湾亲眼看到荒山野岭变成良田后,自然生发的赞美。这种“从生活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创作态度,对当下的文艺工作者无疑是一种启示。对于人文价值而言,《江河回响》是一次“精神唤醒”。《黄河大合唱》的抗争精神、《游击队歌》的乐观精神、《南泥湾》的奋斗精神、《延安颂》的信仰精神等等,依然是我们面对挑战时的力量源泉。当历史以真诚的方式被讲述,当精神以动人的形式被传递,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当下的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能。
《江河回响》不仅是一次匠心的广播文艺创作,更是时代的精神号角,节目中一首首战歌历久弥新的回响,正是为了让这些不朽的旋律跨越时空,继续传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王俊 丛芳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