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吉林通化县志愿者王国霖创办红色主题展览馆
“护好红色文物,更要讲好它们的故事”(守望·追寻红色记忆)
走进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的一家红色主题展览馆,一张桌子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大肚子、长把手、棉灯芯,灯身已是锈迹斑斑,难以分辨本来的颜色。“别看这油灯普普通通,背后可是有着一段故事。”面对参观者,红色主题展览馆创办人王国霖(见图,受访者供图)卖了个关子。
王国霖说,这盏煤油灯是他从通化县兴林镇一名李姓村民家中收来的。李大哥给王国霖讲述了当年的故事: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队伍白天行军打仗,夜里在农户家休整,商讨战术,“他们不敢把灯点得太亮,怕被敌人发现,只能借着昏暗的灯光看地图。”李大哥的父亲一直站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给部队望风。后来,部队继续赶路,把煤油灯留了下来,李家人悉心保存至今。
“一盏灯,背后是爱国情怀和军民鱼水情。我们得想办法,护好红色文物,更要讲好它们的故事。”王国霖说。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曾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周旋,创造了奇袭老岭隧道等诸多经典战例。1986年,25岁的王国霖到通化县公安局工作,下乡时经常遇到一些抗战老兵,王国霖总爱和他们多聊聊。“有的老同志,一提起当年的经历,眼睛都亮了!”雪地里咬牙前行的队伍、被鲜血浸透的绑腿布、杨靖宇将军“四不打”的游击战术……聊着聊着,有些老兵就给王国霖展示起各种各样的老物件,王国霖也自那时起生出了收集它们的念头。“有些人愿意给我,我就花钱买或者帮忙干点活,有时对方舍不得,我也不强求,拍张照片留下影像资料也好。”王国霖说。
为了记录更多抗战故事,王国霖几乎走遍了全县各个乡屯,行程达15万公里。随着积累的故事和实物越来越多,王国霖开始策划公益展览。一年后,由王国霖创办的公益性红色主题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他自己担任讲解员。
展览馆内有个被锯成两半的老式望远镜,这是三棵榆树镇增胜村一位耿姓老兵捐赠的。当年,连里只有一个望远镜,想观察情况,连长、指导员只能头贴着头共用。耿大爷琢磨出好办法,把望远镜锯开,成为单筒望远镜。“条件简陋,但当时的人们总能想到好点子。”王国霖感慨。
2016年,王国霖成立了红色义务宣讲小分队,小分队目前有60多名成员。“我们不只在展馆讲,还走到社区、学校、企业,讲给更多人听。”王国霖说,小分队年均开展宣讲100余场次,红色主题展览馆累计接待社会团体200多个,累计参观人员近10万人次。随着展览馆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有些老战士主动找到王国霖,捐赠军服等物品。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老物件,部分展柜也升级了防潮功能。
行至展览馆出口,窗外松涛翻滚,一如80年前的林海。翻开展馆留言簿,既有稚嫩笔迹也有苍劲墨痕:“我记住了那盏开会时用的小油灯,回去要好好学习”“难忘望远镜里老战士的智慧”“怀念战友,珍惜生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历史的记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王国霖说。
人民日报记者 刘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