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2日,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正式启幕,特别节目《“探寻北京”五日行》随之亮相。首场活动以“惠民共生——解码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为主题,主持人搭档“社科小普”,带领网友实地探访三处百姓身边的文化会客厅——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首创·郎园Station以及美后肆时,实地解码“普惠性文化供给”与“高附加值文创生态”如何相互赋能,持续驱动首都文化建设攀新登高。
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的多维重现
首站探访的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建在清代畅春园西花园旧址上,以“藏地于园”的设计理念,将灰白色建筑群隐于地下,仅留园林轮廓与自然景观相融。“我们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手法。像这些天井,除了节能之外,还可以把室内外连通在一起。”中心副主任王承浩着重介绍了建筑设计理念,使其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节目中,主持人和“社科小普”与两件“镇馆之宝”“亲密”接触:一件是“雕莲瓣纹金帽顶”,该器通体金质,以范铸为主要工艺,辅以捶揲、錾刻、焊接等多种工艺加工而成。通体纹饰凸起,呈半浮雕效果,整体绚丽美艳,雍容华贵,展现了清代金银器制作的精湛技艺;另一件是“青玉雕事事如意摆件”,该玉器利用巧雕的工艺,借助材料颜色的深浅变化,雕刻出两个柿子、一柄如意,谐音取“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两件文物生动诉说了三山五园的故事,刻画出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主持人和“社科小普”还参观了两大特展:潍坊金石文化展呈现晚清金石学家陈介祺的收藏珍品,彰显传统文化魅力;而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则以多智能社群为主题,通过30件国际数字艺术前沿作品,构建了一个充满科技魅力的艺术空间。
作为传承和展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努力将艺术中心建设成为集展示、研究、交流、教育为一体的高品质文化新地标,擦亮三山五园的金名片。”王承浩表示。
首创·郎园Station:工业遗址的经济再造
第二站,主持人和“社科小普”来到位于朝阳区的首创·郎园Station,开启一段工业遗存的蝶变之旅。加油站变身汉堡店、仓库转型咖啡馆、厂房里卖起老字号点心……这里由北京纺织仓库改造而成,保留了2.23公里铁轨、红砖仓库等工业元素,并注入文创办公、特色商业、文化服务等新功能,激发起人们对新消费、新体验的无限遐想。
“园区坚持‘新旧共生’理念,打造无边界共享生态文化空间。”节目中,郎园副总经理黄绍翔分享了园区“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内容”的融合运营模式——以特色环境吸引优质文化企业聚集,以举办高频文化活动持续引流……一条被遗忘的货运铁路逐渐演变成炙手可热的北京文化创意新地标。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在影视全产业链发展的资源优势,园区内今年成立了北京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我们希望为视听行业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黄绍翔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地。”从运输货物到传递快乐,首创·郎园Station正在鸣响文化经济的时代汽笛。
美后肆时:藏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美学实验室
第三站,当主持人和“社科小普”傍晚冒雨赶到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时,进出参加活动的居民仍络绎不绝,院里充满孩童追逐的笑声。
“真不愧是‘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那这么点儿地方,是怎么组织活动的呢?”面对主持人的发问,活动运营负责人马李敖楠带领观众参观了地上、地下多个空间,揭秘了他们是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实现每年举办活动600多场,让文化服务不打烊。
“团队秉持着‘用文化点亮生活、让体验更有品质’的理念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未来,我们在服务百姓、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还将努力继续发挥作用。”马李敖楠说。
从皇家园林到胡同院落,从工业遗址到文创空间,以新布局打破壁垒、新理念引领风尚、新主体激发活力、新模式提升效能、新业态满足多元需求,北京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折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点亮城乡百姓的美好生活新图景。
9月12日至9月16日,每天下午两点半带您京城寻韵,探访多条独具特色文化主题线路,开启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奇妙体验之旅,敬请关注!(光明网记者 宫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