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汇聚起众多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它们不仅传递着北京的千年记忆与独有神韵,更承载着一代代传承者的智慧与坚守,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脉的重要纽带。如今的北京,越来越多的历史人文瑰宝正在跨越围墙,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成为文化绵延的血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历史人文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守护着北京这座世界文化名城。9月13日,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特别节目《“探寻北京”五日行》第二期,主持人维琳和搭档“社科小普”一起,带观众前往天桥、梅兰芳纪念馆和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探寻北京的历史人文瑰宝。
天桥:古韵新声不断的艺术地标
首站探访的是北京的天桥地区,这里是著名的民俗文化聚集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人们对历史街区的价值认知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天桥地区开始在探索中焕发新生。“随着天桥市民广场、中华电影院、天桥历史景观工程等项目陆续建成,书店、博物馆逐渐点亮城市文化空间,艺术渐渐走进生活。”节目中,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的社教活动负责人李梦楠带领观众回顾了天桥的前世今生,昔日老北京天桥是“一座桥、四面钟、八大怪”,在传承天桥百年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如今的天桥地区已经向现代演艺聚集区转化,成为新的艺术地标。
节目中,主持人和“社科小普”还来到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小剧场,沉浸式游览“琉光戏影”、处处出彩的天桥艺术中心。“天桥艺术中心的剧场里面处处都是老天桥的影子,昔有多种艺人在此绽放荣光,今有多种艺术门类在此百花齐放。”节目中,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经营中心高级经理陈伟向观众介绍,如今的天桥面貌一新,但曾经的天桥依然活跃在人们的交流与城市的记忆中,满含情感内涵、历史底蕴与价值认同。
梅兰芳纪念馆:京剧艺术跨越时空的帧帧剪影
第二站,主持人与“社科小普”来到了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这座典型的两进院落四合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也是梅兰芳先生生前最后10年的居所。
梅兰芳是蜚声中外的一代戏曲艺术大师,他不仅对传统的京剧舞台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也是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先行者。主持人和“社科小普”带领观众走进西厢房展厅,一幅《访美图谱》尤为引人瞩目。“详细周密的准备工作是梅兰芳先生海外演出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样的图谱,当时梅兰芳和齐如山他们一共绘制了183卷,共1987幅。”李立中馆长说。
在馆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傲骨梅香——梅兰芳的抗战岁月主题展”,成为本站探访的另一大亮点。“1933年开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猖狂野心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依然用舞台的艺术拿起艺术的武器,激发国人斗志,排演了两个新戏,一个叫《抗金兵》,一个叫《生死恨》……”李立中馆长用生动的故事,为观众缓缓讲述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精神之战。
“梅兰芳不仅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的形象,对艺术的传承也非常关注,倾心尽力做好艺术的教育、传播、推广工作。”李立中馆长表示,梅兰芳纪念馆将继承梅兰芳先生的优秀品格,延续文化基因,把美的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古都之脊”的守望与新生
最后一站,主持人与“社科小普”来到了位于正阳门箭楼的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起钟楼,南到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见证了古都的发展变迁。数字化技术,让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去延长古建的寿命?”面对主持人的追问,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带领观众参观正阳门箭楼周围布设的“黑科技”。“这是多功能气象站,用来监测古建周边的微环境。这是静力水准仪,对古建的地基下沉情况进行监测。这是智能视频扰度仪,用来监测古建筑的梁架结构的偏移情况。”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指着古建周边的“硬核装备”,细细讲解。正阳门箭楼共配备了5种不同的监测设备,利用遥感卫星、物联传输等多样化手段,为文物古建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全方位保障。
这些设备采集的所有数据,都将实时传输到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呈现在一块巨大的电子监测屏上。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在大屏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5处世界遗产文化要素地的监测信息。”周子予主任说,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人工与智能监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监测技术还能帮助更科学地安排保护修缮计划。
“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都可以作为志愿者加入到‘数字打更人’的活动中,参与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监测工作。”周子予主任表示,全民参与可以让珍贵的历史人文瑰宝在被认识、被分享中,得到诠释、保护和延续。
从天桥地区的“传统焕新”,到梅兰芳纪念馆的“守正创新”,再到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塑新”,在北京,文化传承有了生动的注脚,文明延续有了坚实的根基。
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期间每日下午两点半,带您京城寻韵,探访多条独具特色文化主题线路,开启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奇妙体验之旅,敬请关注!(光明网记者 李卓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