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于9月16日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以“赓续中华文脉,繁荣首都社科,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为主题的社科普及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大观园主会场、19个社科普及基地及社会组织分会场同步开展,为首都市民呈上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化温度的社科普及盛宴。
本届社科普及周运用“主会场引领+分会场联动+云端扩散”的立体传播模式,主会场设在北京大观园。在这里,古典韵味的亭台楼阁与现代科普的数字展台交相辉映。市民不仅可以观看主题展览、聆听专家讲座,还可参与非遗技艺体验、社科知识猜灯谜、集章打卡等互动项目,在移步换景间感受社科魅力。
社科知识猜灯谜现场
线下体验升级:
让社科知识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主会场大观园内,六大主题展览贯穿始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历届特等奖成果集粹展览”集中展示了历届特等奖获奖作品,涵盖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充分展现了北京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首都高校专家委员社科普及角”为学者与公众搭建起交流的桥梁;“外国领导人登长城”影像展借助历史镜头生动再现人文外交的精彩历程。“观园寻梦——红楼主题穿越活动”等文化体验项目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和知识性。不少市民表示,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专家讲解,对传统文化和社科知识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参观社科普及周“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
本届社科普及周首次设立的“企业文博展区”成为一大亮点。以“走进企业博物馆、精彩文创大观园”为主题,23家北京老字号企业博物馆集体亮相,通过实物陈列、工艺演示、文创产品体验等形式,将企业历史、技艺、品牌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社会科学”。全聚德现场展示介绍国家级非遗“挂炉烤鸭技艺”;同仁堂推出“药食同源”系列健康文创;六必居以拼图冰箱贴、“百酱图”打卡册传播酱菜文化与“六必”古训。这些创新展示让市民在“逛展”中轻松学习社科知识,感受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师生在实景中生动再现《红楼梦》经典片段;北京市第十中学、通州区龙旺庄中心小学等十所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会员校的130多名学生,以器乐演奏、朗诵等形式,开展“传承抗战精神,共创民族未来”等主题展演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在他们心中深植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种子。
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师生以实景生动再现演出的《红楼梦》经典片段
据悉,本届社科普及周更加注重“体验式、场景化”普及策略。线下新增的“集章打卡”活动、非遗体验区观众亲手尝试北京绒花、花丝镶嵌、风筝制作等传统技艺、专家学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并签名赠书、猜灯谜等活动,有效引导市民主动参与各个板块。
“品阅时间今声以达——作家刘一达现场签名赠书活动”现场
线上多元传播:
“云社科”扩大影响半径
为扩大影响半径,本届社科普及周强化线上布局,在光明网、人文之光网、京社科新媒体矩阵同步推出《“社科时间”每日谈》《“探寻北京”五日行》《精品展播》等专栏,邀请杨利慧、吕舟、郦波等知名学者以及多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专家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非遗助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乡村振兴”“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等为主题开设讲座,让市民畅享丰富的“精神盛宴”。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主讲《知行合一此心光明》讲座
此外,主持人携手“社科小普”动漫形象,带领网友“云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梅兰芳纪念馆、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等北京文化地标,尽显北京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现代文化风采。结合社科视角深入解读“普惠性文化供给”与“高附加值文创生态”相互赋能、北京中轴线、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老街区改造更新等议题,以“小切口讲透大道理”,推动社科知识从“单向传播”转向“多元互动”。
目前,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已成为北京市社科普及传播知识、服务公众、弘扬文化的重要平台。今年通过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联动、老字号与新科技碰撞,进一步凸显了社科知识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届社科普及周虽已收官,但线上专题将持续开放。这场“社科盛宴”,精彩不落幕。(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