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6日,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正式拉开帷幕。活动期间,视频创作人江寻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习每一项非遗技艺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非遗与现代生活审美进行深度融合,让传统长出新的枝叶,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一名95后,江寻千在视频创作中展示了多种非遗技艺,深受广大网友的欢迎。
“我觉得每一项非遗技的学习都像打开一一扇新的门,背后是一个不曾想象过的世界。”江寻千说,“如果非要选一项最喜欢、最触动的,我觉得还是打铁花。”
她回忆道:“第一次看见铁水在空中绽开的时候、变成满天繁星落下的时候,那种美几乎是带着疼痛的。你明明知道它很危险,却忍不住被那种炙烈和勇敢深深吸引。杨建军老师带着我学习,从害怕到拿起木勺泼出铁水,那一刻我才真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连1600度的铁水都不怕,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份记忆,更是一种深入血脉的勇气。”
江寻千表示,让她真正敬畏的从来不是记忆本身,而是背后的人——那些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老师们。这次参加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最让她感动的事就是见到了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老师和同行者。
“大家眼里都有光,手里有活,身上还有故事。我不再觉得我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而是站在一条很长很深的河流中,接过前辈手中的灯,也照亮身后更多的人。这样的场合也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其实非遗不是摆在玻璃柜的遗产,它是活着的,是每天都在呼吸和生长的。” 江寻千说。
这次短暂的相会经历,也令江寻千认识到在之后的创作中要更注重人的故事。她表示,未来还会继续尝试把非遗与现代生活审美做更深度的融合,比如用非遗元素做现代首饰服饰,甚至跨界做游戏、舞蹈,让传统长出新的枝叶。她相信真正的传统不是原封不动地供起来,而是要让它们重新回到生活里,被需要、被使用、被热爱。
据悉,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丹寨县人民政府承办。众多非遗保护人员和群众参加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