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藏构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文化扎根高原 幸福浸润万家
本报记者 宋 飞 琼达卓嘎
锣鼓声响,好戏开场。表演湘巴藏戏的演员们唱腔高亢、舞步有力,博得阵阵喝彩。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非遗公园,一场非遗展演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智美更登》《卓娃桑姆》等藏戏剧目轮番上演,吸引众多居民前来观看。
“每逢节日,我们都会到县里演出,还参加过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湘巴藏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吉介绍,通过组建少儿藏戏队、开展藏戏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湘巴藏戏的传承人群体平均年龄已降至35岁以下。
近年来,西藏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自治区、市(地)、县(区)、乡(镇)、村(居)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市(地)有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县(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活动站,村(居)有文化活动室,更好地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在于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更在于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过去是我们演、群众看,现在是群众自己演、主动来。”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敖超说。
通过实施县乡文艺骨干培训计划,西藏每年为基层培养1000多名文艺人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目前,西藏共有76个县(区、市)艺术团、153个民间藏戏队、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建制村(居)文艺演出队。
公共文化服务正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在日喀则市江孜县一处文化站,当地妇女学习藏族传统刺绣,生产的手工艺品销往国内外。“以前农闲的时候,没啥事做。现在学了刺绣,既能传承手艺,还能增加收入。”当地妇女央宗说,自己一个月可以赚3000多元。
数字化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动能。西藏公共文化云平台上线后,只需一部手机,群众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藏戏、学习传统手工艺、参观博物馆。那曲市聂荣县下曲乡的牧民次热阿宗,通过该平台学会了传统编织技艺,增加了收入。“文化站的老师还会通过视频远程指导我设计新图案。”次热阿宗说。
从草原牧区到边境村落,从传统非遗到数字平台,西藏的公共文化服务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福祉,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助力了增收致富,为雪域高原注入了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