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千年历史文脉的当代回响——深层解读“商丘美术现象”的发展特色与价值
首页> 文化频道> 文化产业 > 正文

千年历史文脉的当代回响——深层解读“商丘美术现象”的发展特色与价值

来源:光明网2025-10-26 08:54

  近日,在河南省商丘市的绵绵秋雨中,一行来自省内外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高校学者们齐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纷纷走进河南商丘艺术世界。在这里,版画用深刻刀痕,把商丘的历史记忆刻进纹理里;油画以饱满色彩,捕捉着街巷烟火与人们的笑意,满是当下的鲜活;国画一笔一墨勾勒千年气韵,尽显东方哲思;就连古老的大漆工艺,也在当代画布上焕发新生,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火花。

  在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系列展出中,河南省商丘市以34件作品入选的佳绩,位居河南省地级市前列,其数量与质量远超全国同类城市,引发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商丘美术现象”不胫而走。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重镇,何以在国家级高规格、难入选的艺术殿堂中实现群体性突破?

  于是,有了这次关于“商丘美术现象”的调研及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国内高校与美术界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商丘美术创作的群体崛起,深入研讨艺术与城市融合发展之策,探索推动地域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商丘美术现象”绝非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其深厚历史文脉的当代回响,是人才机制革新的活力迸发、艺术理想坚守的静水深流,以及艺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必然结果。解码这一现象,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关乎一座城市如何以文化为引擎,实现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焕新与升华。

  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从“宋人善画”到“群星璀璨”

  商丘市古称宋国,《淮南子·修务训》中早有“宋人善画”的记载,可见其美术传统源远流长,早已融入地域文化的基因。元代,睢阳山人朱德润以其溪山平远、林木清森的山水画风,获得高克恭、赵孟頫等巨擘的推崇;清代,归德府人宋荦,不仅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更是诗画兼修的“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雪苑六子”的文脉流风影响深远。这条绵延千年的艺术薪火,并未在历史长河中湮灭,反而在当代找到了喷薄的火山口。

  进入现当代,从商丘市这片沃土走出去的全国知名画家群星闪耀、熠熠生辉,共同构成了商丘美术强大的“智库”和榜样力量。他们虽身处四方,却心系桑梓,以各种形式反哺家乡,或回乡交流讲学,在专业层面指导后辈新秀,或将最前沿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技法带回商丘,形成了强大的艺术磁场效应和“传帮带”传统。这种由历史底蕴与当代名家共同构筑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氛围,为“商丘美术现象”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深沉的精神底气。

  河南省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文利介绍,这些年,商丘市涌现出很多优秀艺术家,比如国画上的王清健、王保起,版画上的付江博,漆画上的李娟、程安营,油画上的孟新宇等等,他们共同组成商丘美术群体。

  从黑白版画的精雕细琢到漆画的斑斓绚丽,从国画的笔墨情深到油画的时代叙事,商丘美术创作常呈现黄河文化、商宋遗风与民间艺术的融合。画家潘天寿曾言:“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商丘美术中对汉梁石刻、民间木版年画等元素的运用,正体现了地域文化基因的延续。

  其实,商丘美术的蓬勃生机,不仅源于对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更得益于商丘市近年来对美术领域的精准扶持与系统的人才培育,并由此形成了艺术与城市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

  机制破冰与人才活力:不拘一格的商丘魄力

  “商丘美术现象”在河南乃至全国美术界都有代表性。“看着年轻一代优秀画家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发展这么好,由衷希望商丘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勇攀高峰,再创佳绩。”在“商丘美术现象”学术交流会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的开场致辞,瞬间点燃了现场研讨氛围。他提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商丘 34 件作品入选。这一亮眼成绩,背后是商丘市人才机制改革的“破冰”之举——以实绩论英雄,不问资历出身,让青年才俊站上舞台中央。

  商丘美术的异军突起,关键一环在于打破“论资排辈”的枷锁,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魄力,完成了美术人才队伍的战略性重塑。

  “商丘美术现象的核心,是人才生态的全面优化。”商丘市文联主席刘瑞芳在交流会上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同。“文艺事业要永葆生机,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枷锁。要让真正有才华、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站到舞台中央。”刘瑞芳说。

  这场人才革新在商丘市美协换届中尤为显著。在新当选的12名主席团成员中有三分之二是新面孔,70后80后艺术家占比超80%,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90%,体制外专业画家占三分之一。“这支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为商丘美术带来了新活力。”

  同时,城市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商丘市将美术事业发展纳入文化强市战略,设立创作扶持资金,组织美术家深入生活采风,搭建展览交流平台。仅 2024 年一年,就举办各类美术展览 20 余场,组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 12 次,让艺术家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

  机制的革新,极大地激发了内生动力。该市美协主席团与理事会的年轻化、专业化,使得美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务实高效的创作策划与组织协调核心。美协充分利用商丘工学院等平台,建设市文联美术馆,精心策划各类展览,系统性地组织创作、推介名家、提携新人,形成了“团结向上、扎根人民、传承有序”的良好生态。正是健康的人才循环机制,为商丘美术事业的厚积薄发提供了最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

  攀登“高峰”的寂寞坚守:艺术家群体的精神肖像

  “商丘美术现象”的基石,最终是由一个个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艺术家个体奠定的。全国美展入选率极低,能在其中脱颖而出,靠的是实打实的艺术水准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苦心孤诣。

  在河南省文史馆馆员、郑州美术学院校长石品眼里,“商丘美术现象”是日渐强硬的中原画风的一个优秀个案,其中汇聚了一支强劲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美术创作队伍。

  油画领域的孟新宇是代表之一。他在上世纪90年代已崭露头角,却选择在艺术盛年“逃离”繁华都市,深入太行山腹地创建工作室,枕石漱流,耕云种月,进行长达十数年的艺术苦修。这种“超然世外”的坚守,让他得以深度汲取太行山水的雄浑之气,其油画作品因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高超的艺术格调,屡次入选国家级大展,其艺术成就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他的故事,是商丘美术家“十年磨一剑”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漆画这一相对小众的画种中,商丘师院副教授、市美协副主席李娟则扮演了开拓者与播种人的角色。她本人创作成果丰硕,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被多家重要机构收藏。更为可贵的是,她将个人创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推动漆画教育进入高校课堂,使商丘师范学院的漆画专业成为重点学科,为河南漆画艺术的异军突起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还有一大批体制外的专业画家,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以“坐冷板凳”的定力,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默默耕耘,直至全国美展的检阅,才让人们惊觉其已臻至相当的艺术造诣。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李健强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表示,由商丘美术现象想到了“竹子定律”。他说,竹子在地下生根的时候,长得特别慢,四年仅仅长几厘米。当它第五年破土而出之后便迅猛成长。“这说明它们的根扎得很深很坚实,结果才能迅猛成长。”

  正是商丘美术界这些不慕虚荣、潜心创作的艺术家群体,共同撑起了商丘美术事业的“高原”,并向着“高峰”不懈迈进,回应了时代对于精品力作的呼唤。

  城市与艺术共生共荣:擘画从“现象”到“长效”的未来图景

  当 34 件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清单在交流会上被再度提及,“商丘美术现象”这个早已引发河南全省乃至全国美术界热议的话题,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时代内涵: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集群突破,更被视为一座城市与艺术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

  “商丘美术现象”的价值,超越了美术领域本身,它深刻地诠释着艺术与城市如何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共生之道”。

  一方面,城市为艺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商丘市将美术事业纳入文化强市战略,河南省文联、省美协的高度关注与肯定,以及各类创作扶持资金、采风活动、展览平台的搭建,为艺术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自上而下的重视与自下而上的创作热情形成了有效合力。

  另一方面,艺术也在有力地反哺着城市的发展。首先,它提升了商丘的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商丘美术现象”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通过全国性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全国美术界的目光,展现了商丘市历史文化古城所具有的现代、活力、创新的文化形象。其次,美术正在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如拥有“中国画虎第一村”之称的民权县王公庄村,将绘画艺术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漆画、剪纸等传统工艺通过创新设计,转化为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助力文旅融合。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参与城市更新、社区美育和产业发展。

  荣誉之后,如何使“商丘美术现象”形成为一种可持续的长久现象,这需要更长远的战略眼光与系统规划。如何持续巩固人才优势、完善青年艺术家的发现与培养机制;如何鼓励艺术语言的多元探索与创新,在保持“扎根人民”写实风格优势的同时,支持更多元艺术表达。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商丘美术现象要持续发展、持续扩大它的影响力,离不开“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发力,加强交流与传播。

  因此,进一步推动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全方位融合,让美术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人民,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美学空间,才能擘画具有长效机制的未来图景。

  “商丘美术现象”是一次由历史文脉、机制革新、个体坚守与城艺共生共同催化的精彩绽放。它告诉我们,艺术的繁荣并非特定区域的专利,只要尊重艺术规律,敢于改革创新,珍视人才,营造良好生态,任何一片土地都能孕育出绚丽的艺术之花。当千年宋风与当代艺术在商丘交汇,当艺术家的画笔与城市发展的蓝图同频共振,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美术现象的崛起,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以文化驱动内在复兴、绘就宏伟图景的生动实践。

  这条路,值得坚定走下去。(楚丽)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