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中国节·重阳】
又是一年重阳节,如今人们对晚年生活的想象有了更广阔的承载——老年大学。截至2024年末,全国老年大学约10.5万所,线上线下学员约3000万人。越来越多老年学员走进老年大学,在这里,老人们以知识为舟,用友谊作桨,正协力划向精彩的“第二人生”。
多样课程 点亮未竟梦想
“退休了,终于有大把时间来完成儿时的梦想。”陈光萍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老年学员的心声。五年前,陈光萍来到新疆老年大学,零基础的她在一众课程中和手风琴结下不解之缘。过去几年间,她跟着乐团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今年,她参演的节目还入选了央视老年春节联欢晚会。

新疆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参加第五届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手风琴大赛(新疆老年大学供图)
无独有偶,56岁的王丽红同样“年轻时就想学乐器”,今年4月报名了国家老年大学的中阮课后,她终于有机会背上琴包。老年大学里,各类课程百花齐放,这既是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例证,也是让老年学员实现未竟梦想的“第二人生”舞台。
以学会友 实现老有所乐
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收获的不止知识和梦想,还有友谊与温情。2024年,沈阳的周玉芹老人报名了老年大学,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每次课前,她都期待满满,课下也偶尔和同学“约着小聚一下”。温玉坤老人在广西老年大学已有五年“学龄”,她经常在课后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喝茶、出游”,生活愈发丰富和热闹。

广西老年大学的学员正在上舞蹈课 新华网 牙举成 摄
老年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老年人社交生活的平台,将课程融入日常,在学习中体验人际互动,真正实现了以学会友,让“老有所乐”不再只是一句理想宣言。
紧跟时代 跨越数字鸿沟
“跳个舞,秀个美妆、发个美图,我分分钟就搞定了,我们要主动拥抱数字生活。”62岁的李新华在新疆老年大学报了舞蹈、美妆和摄影课,一边用所学让自己变得更美,一边身体力行地用所学帮助需要的人。今年,她还搞起了自己的抖音和视频号,响应“敬老月”活动鼓励老年人学习、适应数字生活的号召。西安老年大学的朱晓洁老人则把目光投向了无人机摄影课,她“心心念念想学这门技术”,2024年这门科目开课时,她第一个报了名。过去一年中,朱晓洁用镜头定格下许多别样风景。

湖北省襄阳市老年大学授课教师在电脑课上为学员讲解如何使用DeepSeek人工智能应用 新华社发 杨东 摄
如今的老年大学,在传统课程之外,还做了一些新的尝试。2024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发布的《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已有超50%的老年大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休闲娱乐拓展到实用技能,老年大学正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跨越数字鸿沟架起桥梁。
服务社会 书写“老有所为”
在快乐的同时为社会做点儿事,成为现在老年大学学员们的新目标。2017年,山东老年大学的汤克礼加入学校的志愿团队,每周都到济南多所小学教授葫芦丝技艺。2023年,学校还成立了反诈志愿宣传队,鼓励学员们用多种表演形式到基层开展反诈宣传。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也在2022年成立了“银发智库”,组织老年人才为政府、企业建言献策,真正让“老有所为”拥有广阔的天地。

(图片来源:总台上海总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从老有所乐到老有所为,这是老年教育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也是紧扣老年人真实需求的回响,让老年人与时代一同前进,和社会共同发展,应是老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重阳的茱萸香里,银发一族用行动证明:年龄不是界限,热爱让生命绽放。当银发浪潮遇上终身学习,“晚晴尚有景,桑榆亦可期”从期待落到现实。这场“第二人生”的探索,正在悄然改写中国老龄社会的未来图景。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新疆日报、大众日报
整理:任子薇、孙丹凝(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