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前段时间,电视剧《生万物》热播,剧中“大脚娘”的角色圈粉不少,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为演员迟蓬的演技点赞。
“为了摸到‘大脚娘’这个人物的状态,我翻遍了中国农村的图册,就是那种黑白照片、年代感的画报,模仿她们缩着脖子,整个人是倦怠的状态。”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聚势·破局——国剧振兴正当时”剧集论坛上,迟蓬分享了拍摄时的一些小故事,让在场不少人动容。
一部《生万物》,一个“大脚娘”,为何能让观众记住、共情?说到底,离不开“真”这个特质。角色真、情感真、创作态度真。而这,也正是国剧精品创作的共通点。好的剧集精品,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像一颗种子,得扎进生活的土壤里,才能长出枝叶、开出花来。
“有一场戏我和剧里的老伴演对手戏,他‘现挂’了一个‘你比俺大九岁’,我琢磨再三,把‘三块砖’改成‘三堆砖’,就是这个调整,农民的质朴感出来了,也给这个角色带上了俏皮和幽默的色彩。”迟蓬表示,进入角色就像烧的一锅开水,平时一直热着,开始的时候才能立刻沸腾起来。如果端着一盆凉水到现场现温那是赶不及的,也就不能发挥出最好的人物状态。

《生万物》迟蓬饰演“大脚娘”(下)剧情截图
和《生万物》一样,不少“爆款”剧集,把目光对准人民,把情感融入生活:《沉默的荣耀》播出后,观众自发到吴石将军墓前献花;《我的阿勒泰》让草原风情走进更多人心里;《漫长的季节》用小人物的故事引发现实共鸣……这些都是生动的例证所在。
“观众把时间交给我们,是期待、是信任,所以精品不能只是主题先行、画面漂亮或者是明星阵容,更不是对‘爆款’元素的简单拼凑。”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这样说。
侯鸿亮拿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生命树》为例说道,该剧历经186天拍摄,即将迎来杀青,但背后是从2019年8月份就启动了采风,到青海、内蒙、西藏等地,跟随生态守护者巡山,在查阅了数十年的环保档案后,多次打磨剧本,只为讲述普通人守护生态的“中式西部故事”。
正如侯鸿亮所说,打造真正的精品首先要精确满足不同观众对于内容的需求,以长剧制作公司为例,其就像守着一方灶台的掌勺人,要留住食客,不能靠流水线的预制菜,而要摸透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说到底,好厨师的本事是让每道菜都合乎食客的口味,好的制作公司则能让观众在作品中包揽天地,关照众生,治愈自我。”他说。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剧集论坛现场
此外,国剧精品的生长,也离不开政策的“阳光雨露”、技术的协同创新、产业的链式发展。就政策方面而言,“北京大视听”机制构建了全流程生态闭环,从选题策划到创作生产,从传播推广到人才培育,八大机制层层护航。
其成果也十分显著:电视剧《南来北往》《父辈的荣耀》《欢迎来到麦乐村》,网剧《我的阿勒泰》,网络电影《英雄黄继光》等7部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居全国首位。论坛期间,还发布了“北京大视听”2026年度剧集片单。
国剧振兴正当时。从《生万物》里的“大脚娘”,到《觉醒年代》里的先辈,再到《生命树》里的生态守护者,国剧精品正用一个个真实的角色、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打动着观众,也传递着那份精神。期待未来有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作,可以回应观众期待,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电视剧力量,让我们拭目以待。(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