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草原上,一截截被遗忘的废弃树根,往往难逃腐坏于荒野的命运。但在苏米图苏木苏里格嘎查牧民宝音特古斯的手里,这些“无用”的枯根却能蜕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走进他的家,宝音特古斯正全神贯注地雕琢着一件大型根雕作品。“最初找到这个树根的时候,它体型很大,我就在琢磨应该做成什么”他一边打磨着细节一边说道,“后来觉得它的形态和气势,特别适合做一把椅子。”这把即将完成的椅子,堪称自然与匠心的完美融合:椅背上蜿蜒着龙、奔腾着马、游动着鱼、栖息着凤,图案繁复而生动,承载着“龙马精神”的美好寓意。宝音特古斯眼中满是对作品的珍视:“把这些元素刻在椅子上,也是想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藏进木头里。”



这份与木雕的缘分,宝音特古斯已坚守了20余年。谈及为何与木雕结缘,他的语气多了几分感慨:“2000年左右,我出了场车祸,腰受了伤,打那以后就干不了重活了。”那段日子,他一度陷入迷茫,直到想起从小就喜欢的牧区树木——那些形态各异的枝干、树根,曾是他童年最爱的“玩具”。“既然干不了重活,不如做些自己喜欢的事。”2000年,宝音特古斯拜师学习木雕技艺,从分辨木材特性、握稳刻刀开始,一点点摸索钻研。三年勤学苦练后,2003年,他终于能独立完成木雕作品,正式踏上木雕创作之路。



“木雕这手艺,急不得,得耐着性子磨。”宝音特古斯始终秉持“慢工出细活”的理念,每年仅能完成10余个完整作品。可正是这份“慢”,让他的作品凭借精湛工艺与独特创意赢得认可——他的作品不仅在本地备受青睐,最远还卖到了日本。更特别的是,这些订单从不是靠微信、抖音等平台宣传而来,全凭“人传人”的口碑:“买过的客户觉得作品好,就会推荐给朋友、亲戚,慢慢地,知道我手艺的人就多了。”



他的创作材料,全部来自大自然的废弃枯根,包括黑格兰树根、杨树根、榆树根、紫檀树根等,只要形态合适,他都会细心收集。“这些树根要是没人管,最后就烂在地里了,太可惜。” 他轻轻抚摸着一块待加工的树根,语气里满是爱惜。创作时,他从不会随意砍伐树木,总是最大程度保留树根的天然形态,再顺着纹理、轮廓构思作品,让每一件木雕都带着自然的“印记”。

随着技艺愈发成熟,他的作品价值也不断提升,其中最贵的一件卖到了3万多元。自那以后,卖木雕便成了他主要的收入来源,也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为了寻得安静的创作环境,避免外界打扰,他特意回到牧区:“在这里,每天能听见鸟叫,看着草原的蓝天、白云,心里踏实,灵感也来得快。”他的灵感源于生活中见过的动物,甚至梦中的景象。他常常与自己的作品“对话”,仿佛为它们赋予了灵魂。“我甚至梦到过自己的作品在梦中跟我对话,讲述它如何从一根废弃的树根,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他笑着说。每次拿到新的树根后,他从不会立刻动手,而是先花3到7天仔细观察:看纹理走向、摸质地软硬、想形态适合的题材,“等构思清楚了,刻刀落下去才不会错。”


20多年的坚守,让宝音特古斯收获了诸多荣誉,其中最具分量的是八省区首届“天骄杯”民族手工艺品大赛木雕类一等奖。走进他的家,就像走进一个小型根雕博物馆:有用树根巧妙制成的鄂尔多斯褡裢、精致的笔筒、小巧的牙签筒、古朴的木雕枕头,以及形态各异的蜥蜴木雕……每一件都是他用匠心赋予枯根新生的见证。






苏里格嘎查牧民 宝音特古斯
我的工作,就是用刻刀把树根“藏”起来的美挖出来,让它们以新的样子“活”下去。回到牧区创作,听着风声和鸟叫,我的心很静,也能更好地和这些“伙伴”们交流。看到人们喜欢我的作品,我就觉得,这一切的坚持都值了。
记者 伟力斯 毫日娃 达楞太
通讯员 查顺娜布其
编辑 | 桑斯尔初审 | 赛音毕力格审核 | 王 飞终审 | 杨军林
来源: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