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小平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河汤汤,九曲安澜。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河之水在其境内两进两出,激荡前行九百余公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不仅滋养了广袤的甘肃陇原大地,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中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甘肃黄河文化,并形成自身的基本特征。
肇启文明的源头性。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万年来,河陇之地的先民们跋涉迁徙、拓土垦殖,孕育出大地湾遗址、南佐遗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一系列早期文明成果,展示出原始农业、建筑技术、社会组织的初步形态,也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农耕生产、制度建构、思想意识、审美艺术等多个维度上的早期探索。周祖世代教民稼穑,奠基农耕文明,礼乐制度雏形初具;秦人潜志开疆拓土,以郡县制度行天下,地方行政于此发轫。甘肃作为中华人文始祖活动的重要区域,伏羲、女娲、黄帝、岐伯、西王母、大禹等始祖人物的事迹在这里广为流传,在文化记忆中构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坐标。
和谐共生的多元性。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不仅是五大动物地理区的交汇点,也是六大植被区域类型的过渡区域,呈现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复杂性,为多民族、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提供了自然基础。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甘肃孕育出始祖文化、彩陶文化、先周文化、早秦文化、简牍文化、石窟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独具地域特色、交相辉映的多元文化生态系统。汉、藏、蒙、回、东乡、保安、裕固等多民族长期共居共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共生,共同铺陈出甘肃黄河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谐底色。
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与文明交汇的枢纽地带,甘肃历来就是多元文明融合的前沿阵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交汇碰撞,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此相互影响,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在此汇聚传播。彼时的敦煌——丝绸之路中西文化融汇的重镇与窗口,商旅辐辏,五音嘈杂,丝绸、瓷器、金银器、宝石、香料等各色商品经胡贾华商之手辗转于东西方之间,中原、西域乃至印度、中亚等各地文化更是在此共荣共生,蔚为大观,彰显了“华戎交汇一都会”的盛景。甘肃黄河文化以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强大动能,吸收转化更新,实现自我升华,并推动多元文化的辐射延伸、互鉴交流,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砥砺前行的坚韧性。黄河奔流不息,既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缩影。在甘肃这片土地上,黄河不仅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抗争,更映照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勇毅。从“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的自然灾难中,大禹以“疏九河”的智慧与毅力,展现出中华先民与自然抗争、重建秩序的不屈精神;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在长征途中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实现胜利会师,谱写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壮丽篇章。从古代治水英雄到现代革命先烈,甘肃黄河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激励后人奋楫前行的不竭动力。
锐意进取的创新性。广阔的陇原大地为文明的创新积淀了深厚的沃土。“人文始祖”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牲畜、作甲历、定嫁娶、创礼乐,众多发明创造,驱散文明前夜的暗光;大地湾,一颗史前文明的璀璨明珠,绽放出陇原先民敢为创新的文明之光——中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彩陶,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宫殿式建筑、“混凝土”地面。霍去病出兵河西降匈奴,汉行属国制度,“置五属国以处之”,开历史之先河。汉简书体多样,线条高古朴拙,用笔率意粗犷,墨象清晰多姿,尽展汉代书法艺术创新之魅力;印度飞天传入敦煌之后,经不断地交融、发展、创新,艺术形象美轮美奂,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这些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更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呈现。
甘肃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源头性、多元性、包容性、坚韧性与创新性等多重文化特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融合与升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支点与象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恰逢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节点,甘肃省抢抓国家黄河战略机遇,紧紧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大任务,聚焦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推进黄河文化谱系和黄河文明甘肃标识体系研究,实施黄河文明甘肃标识体系研究、保护、传播、提升和产业升级五大工程,着力在黄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积极作为,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兰州城市学院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