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先高
3集纪录片《沈括》由《星野躬耕》《万象归理》《笔谈赓续》3集组成,讲述了沈括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的科学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源起的意义,播出以来受到广泛好评。
这部纪录片立意高远,主题丰满。虽然只有3集内容,每集30分钟,但没有只简单围绕历史人物来进行影像化的故事讲述,而是从沈括的人生经历、为民实践、科学探索、成就贡献等历史素材中,通过专业的媒体视角,精准提炼出潜藏其中的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从科学精神传播、创新理念倡导、城市文化赋能3个层面,构建起了自己的主题价值。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这部纪录片在主题上,就很好呼应了这一要求。作品打破了科学传播就是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用故事化叙事,把抽象的科学精神、科技成果,顺着沈括的人生轨迹徐徐道来。有了人物信念、遭遇等内容加持,作品就有了故事性,有了情感,有了感染力,比单纯讲述古代科技成就更吸引观众。
沈括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他凭借在科技领域的智慧和能力,显得光彩夺目。片中多处以人带故事、以事见精神的叙事方式,让作品显得厚重,有人文情怀。观众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科学家成就罗列,而是有温度、有坚守的科学实践,自然更容易生发出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
其二,纪录片虽然讲的是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故事,但没有完全脱离当下来讲述,而是通过引入采访内容,穿插一些当下的科技创新成就等,巧妙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多个连接点:比如,从沈括的《奉元历》,引出今天的嫦娥探月工程;从沈括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延伸到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技术;从沈括绘制的《天下州县图》,关联到今天北斗导航的精准定位……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清晰传递出:中国的科技创新精神,不是今天才裂变突发的,而是自古以来在传承中不断突破的。
故事最后对杭州场景的呈现,也带出了今天阿里科技园的数字创新活力,这样的城市创新活力,与沈括的探索精神同框,钱塘江的潮声与《梦溪笔谈》的墨香交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今天的创新发展,正是我们千年智慧的延续。这样的叙事设计,让创新精神有了历史厚度,也让当下的创新实践有了文化根脉。
其三,这部纪录片也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非常好的深度叙事样本。杭州的历史文化宣传,以往多聚焦于西湖、运河、唐宋诗词等诗意符号,而《沈括》则挖掘出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文化基因,丰富了这一领域的表达。
片中大量杭州元素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场景植入,而是随着人物故事自然带出。比如沈括在守孝期间,在杭州偶遇毕昇的活字印刷,就记录进书中,这展现了城市包容创新的特质,也可以为杭州类似活字印刷非遗体验活动等文旅项目增加宣传角度。
这部片子是可以在杭州的多个场景,全片或者拆条来反复传播的。看过它的观众,以后提及杭州,不仅会想到西湖的柔美,还会联想到以沈括为代表的杭州的创新精神。
总体来看,《沈括》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在科技强国成为时代命题的当下,主动挖掘本土历史中的科技根脉,用影像讲好中国科学发展故事、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在城市文化宣传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提炼出差异化的文化标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用深度叙事传递有价值的精神内涵。
(作者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