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7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石峁遗址最新考古科学研究成果——《石峁古城古DNA揭秘新石器时代中国地区亲缘关系习俗》,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项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历经13年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石峁遗址坐落于陕北神木市巨大的史前石器城址,以宏大的城防设施和多元祭祀遗迹,展示出典型的早期国家特征,颠覆了学界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文明起源路径的传统认知,是探索中华文明深厚根基的重要证据。创造这一文明的先民从何而来?这个复杂的社会依靠何种纽带运转?这些问题,一直是考古界探究的重要方向。

石峁城垣结构图
石峁主体人群源自陕北仰韶晚期人群
“项目组通过系统分析来自石峁古城核心区、周边遗址以及晋南地区遗址等,共计169例古代人类样品的高分辨率的核基因组,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华早期文明研究的大门。”在27日国家文物局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介绍了遗址最新科研成果。
研究首次实现了精准溯源,揭示了石峁人群本土根基和多元融合的格局。付巧妹介绍,研究表明,石峁人群的主体人群是源自陕北本地的仰韶晚期人群,显示出清晰的遗传连续性,从基因层面上实证了石峁文化的深厚本土根基。
同时,在少数个体中,检测到了来自北方草原地区的裕民成分的相关人群,以及南方沿海稻作农业人群的遗传成分,生动地勾勒出石峁文化及人群的主干清晰、多元交融的动态图景,并客观印证了中华文明自起源阶段,就具有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宏大格局。
为何有欧亚草原等外来文化元素
作为农业交错区的核心都邑石峁人群,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和南方沿海的农牧业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流,特别是与石峁文化密切相关的陶寺文化人群在遗传结构上高度同源。“这次研究首次厘清了交流模式,辨析人群交流与文化互动上的差异性路径。”付巧妹说。
然而,石峁遗址发现的欧亚草原等相关外来文化元素,并没有伴随人群的迁徙和交流。这表明,这些外来元素更可能是通过贸易和技术传播等路径传入。这种基因与文化的不同演化模式,反映了石峁不仅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更可能是史前时期的跨区域互动、高度开放的文化与贸易的枢纽。

遗址M13壁龛出土陶明器
石峁社会呈现显著阶层分化
石峁遗址中存在多样的人祭或人殉现象,为研究早期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窗口。“这次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从遗传学角度,对如此大规模、高复杂性的史前都邑研究,尤其是针对东亚的社会结构的首次研究。”付巧妹说。
其中,通过不同墓葬人群与殉人的遗传特点,重建出了墓主人之间跨越四代的家族谱系。研究揭示,石峁社会已经形成了以父系血缘,实现了女性外婚制,以及以父系主导的居住规则的阶层化社会。
此外,外城东门的人头坑,没有体现出以女性为主的人祭模式。而在石峁的皇城台墓地以及内城的韩家圪旦墓地则相反,殉葬者几乎都为女性,且与墓主人之间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付巧妹认为,这代表了石峁文化显著的阶层分化模式。这将石峁从一个宏大的物质遗存,复现为一个鲜活的社会实体,为理解早期国家的权力构架和社会组织模式提供了微观视角和社会组织范本。

鹰纹玉钺(正面)
以科技考古为支撑,建立大量数据建模
从2012年,石峁遗址开始发掘。付巧妹介绍,在这13年里,除了研究本身,还持续不断地跟发掘进行配合,把科学阐释做得全面。
“除了持续性发掘追踪外,项目刚开始就进行了设计。除了石峁遗址外,也比较了同时期的遗址。希望在时间纵轴上去追源,石峁人群跟以前人群是什么关系,最终能帮我们解答他的来源。”付巧妹说。
13年研究背后,还有诸多技术支撑。付巧妹举例,在数据阐释方面,我们建立了大量的数据建模,融合了考古数据。希望把遗传谱系跟考古文化,以及背后墓主人、人祭人祀,还有其他与文化相关,能把多层次信息进行解读,并做综合分析和交叉验证。最终复现这种鲜活的社会实体,解读出石峁社会的亲缘纽带和权力结构。
这项成果不止于揭开石峁之谜,也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注入了强大科技驱动力。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多学科合作,发挥科技考古支撑作用,不断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